不要顛倒供給側改革“矛”“盾”
- 發佈時間:2016-03-06 05:32:1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製造業和服務業,哪個是“矛”,哪個是“盾”?最近,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説,要把服務業當成中國闖關的最大王牌。但在筆者看來,這種説法值得商榷。
2013年以來,我國出現了勞動力加速進入服務業部門的趨勢。2015年,服務業佔GDP總量比例破天荒地超過了50%。但這是否意味著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攻手”?從中國的現實來看,這種説法恐怕站不住腳。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計算,2013年—2014年,中國第三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第二産業年均增長7.6%;第三産業就業人數年均增長6.4%,第二産業年均下降0.3%。與此同時,第二産業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長7%,第三産業年均增長2.6%。通過這些數字的對此,大致可以作出判斷,目前中國第三産業的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投入實現的。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曾經分析,“服務業佔比的提升,是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是工業增速持續下行,一方面是服務業在經濟下行中一直保持平穩增長。”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出口業務出現大規模滑坡;受低端産能過剩影響,工業産出增速持續下滑;人力成本不斷上升,讓多年以來的“低成本紅利”漸行漸遠。此時,服務業的“反超”,與其説是自身實力所致,不如説是製造業受阻的結果。
那麼,尚處於中低端水準的服務業,能否當作衝鋒陷陣的“矛”來使用?這裡可以聽聽別人的故事。1970年—2001年,阿根廷服務業佔GDP比重從48%升至69%,巴西從49%升至67%。但其間阿根廷每人平均GDP年均增幅僅為1%,巴西也不過2.2%。當兩國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時,我們回頭來看,它們的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快速上升,更多是工業增長不穩定造成的“被動上升”,這正是我們應該引以為戒的。
目前,中國製造正處於蟬蛻期。實現轉型升級的目標,需要經歷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但在這個時候,製造業“矛”的角色不能動搖。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各國重新審視製造對於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的意義。美國的“再工業化”、德國的“工業4.0戰略”、法國的“新工業法國”,英國的“製造2050”,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先進製造是通向未來的必經之路。
從2010年的12.6%下滑到2015年的6.1%,中國工業增加值增速滑進了中速區間。這就意味著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在供給側改革的今天,我們必須把製造當作“矛”,在拼搏革新中衝出一條路來;我們必須把服務業當成“盾”,以抵禦經濟增速放緩時的就業壓力。當然,我們還要通過生産性服務業的培育,幫助中國製造不斷地改進提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