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糧價改革或將改變金融機構信貸投向

  • 發佈時間:2016-03-03 07:58:00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糧價改革已箭在弦上。

  “玉米價格改革方案,在兩會後會儘快出來。同時,玉米先行之後,小麥和稻米的價格改革,也必須相繼跟進,不能拖太長時間。”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日前表示。

  之所以玉米價格改革會率先推出,是因為,用陳錫文的話説,“現在玉米的庫存可能是歷史上的最高水準”。

  玉米庫存如此之高,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國糧食連年豐收,截至2015年,我國糧食産量已獲“十二連增”,玉米産量不斷增長;二是連續多年的提價,玉米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因此造成了國外玉米以及可替代玉米的一些其他糧食品種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導致中國國內玉米産量不斷增長,而進口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也在不斷增長,從價格上講,中國自己生産的玉米已沒有價格競爭優勢,所以不得不都進了倉庫。

  怎麼辦?

  根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今年必須“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特別是要“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産品庫存量”。為此,針對玉米市場,中央今年將堅持實行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同時對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價格和補貼分離的辦法,把補貼從價格中剝離,讓價格根據市場供求關係,回歸到合理水準。

  陳錫文認為,“如果國內的玉米價格完全按照供求由市場決定,它將理性地回到和國際市場價格相近的水準。如果中國國內的玉米價格回到和國際市場相近的水準,大規模進口的現象就會明顯減弱,就會為中國國産玉米提供市場。玉米找到了市場銷路,庫存的玉米也會逐步消化掉。”

  從今年玉米“去庫存”的思路看,通過玉米價格改革,讓市場供求決定價格,通過“市場無形之手”消化庫存,效果可以預期。不過,隨著玉米價格與國際市場逐步接軌,隨著高企的玉米價格漸趨合理,未來玉米種植面積和農民種植熱情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特別是農戶散種狀況會有顯著改變。因為,目前國際糧食市場格局已經表明,只有發展規模種植,通過機械化作業提高生産效率,減少化肥使用,才能降低生産成本,形成較強競爭力。

  此次玉米價格改革方案的行將推出,表明中央正在調整糧食種植思路。一方面,農業作為弱勢産業,仍將獲得政策扶持和傾斜,該補貼給農民的還會繼續補貼,力度不會削弱,以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傳統單打獨鬥的農戶散種方式必須有所改變,改變方式就是通過價格杠桿影響農戶的行為。由於農戶個體很難掌握全球玉米市場資訊,而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又逐步與全球玉米市場價格接軌,種植多少、怎麼種才賺錢,難度增加,這必然會改變農戶觀念,有利於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即通過土地流轉逐步形成適度規模種植。

  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先行之後,小麥和稻米的價格改革,也將相繼跟進。這表明,此次糧食價格改革絕非僅僅針對玉米市場,而是覆蓋整個主糧市場。通過一盤棋的糧食價格改革,我國糧食的種植結構和種植面積都會得到優化,玉米、小麥和水稻的産量和庫存也將更趨合理。更重要的是,價格之手最終會讓農戶深刻認識到,散種方式不僅成本高,而且銷路也不及規模種植,正在推進的土地流轉阻力將會大大減小。

  糧食價格改革的政策走向,或將引導和改變金融機構下一步信貸投放方向。當前,金融機構除了需要更好支援農戶春耕備耕外,更需要領會政策精神,加大對種糧大戶、規模種植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援力度。種種跡象顯示,這一領域不僅是國家政策重點支援和傾斜的地方,也將是金融機構未來信貸投放的藍海。在當前涉農金融機構普遍感到難以尋找優質客戶的背景下,循著政策指向,鎖定優質信貸投放目標,在優化信貸結構中更好地支援實體經濟,不僅具有經濟效益,也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可謂一舉多得,意義深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