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東北農民合作社加快“換檔升級”

  • 發佈時間:2016-02-29 15:31: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長春2月29日電(記者郭翔)“今年,我準備投入60多萬元買3架農業植保無人機。”67歲的東北吉林省農安縣眾一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文業勝經營著近500公頃耕地,“單説噴藥作業,人工2個小時噴灑1公頃,高架車1天噴20公頃,飛機1天能噴100公頃。”

  眾一合作社從一台小型農機起步,到如今擁有130台套各類農機,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而在文業勝眼中,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做的還遠不止這些,“我要用5年時間實現農業經營集約化、生産標準化、裝備機械化、管理智慧化”。

  文業勝的底氣來自中國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支援。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著力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農業支援政策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同時要注重讓農民分享成果。

  文業勝以每年1.2萬元∕公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租賃土地,實現集中連片經營。“因為訂貨量大,農資廠家給優惠,一噸化肥比零售便宜300元,每公頃地的總投入就比‘一家一戶’少1500元左右。”文業勝算賬説,“平均每公頃打2.4萬斤玉米,又比過去大夥自己種多産出1000多元,一增一減每公頃土地的效益增加2500元。”

  在實現農業裝備“換檔升級”的同時,東北一些農民合作社正在創新經營模式。託管經營著384戶農戶的601公頃耕地的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今年將探索農民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土地流轉模式。

  在中國東北,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2010年-2014年,玉米價格持續上漲,農民合作社都在‘搶地擴張’。”田豐合作社理事長陳卓説,但去年玉米價格回落,開始“倒逼”東北農民合作社轉變經營模式。

  不少農民合作社像田豐合作社一樣,已經放棄直接從農民那裏租賃土地的模式,全部改為“土地託管”的土地流轉模式:合作社負責全程耕種、銷售,售糧後扣除合作社投入,與農民實現收益共用、風險共擔。

  “我認為土地流轉從初級到高級是土地直接承租-土地託管-土地入股,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會越來越緊密。”陳卓説。

  截至2014年末的統計數據顯示,吉林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到5萬多個,帶動和輻射農戶200多萬戶。合作社在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