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寬鬆不改 直接稅成改革重點
- 發佈時間:2016-02-26 00:17: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廈門大學與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25日在京聯合發佈“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2016年春季預測報告。報告預測,未來兩年在投資減速的壓力下,中國經濟增速還將繼續下行,但下降幅度將減緩。
報告課題組認為,解決當前經濟問題需要從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入手,改善供給結構、效率與擴大需求兩手都要抓。專家表示,今年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將保持寬鬆,而財政政策方面要推進結構性減稅,其中個稅和房地産稅等直接稅的改革將成為幫助中國避免發生巨大財政赤字的關鍵。
寬鬆 今年或實施三次降準一次降息
多位專家認為,今年可能持續保持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年內仍有若干次降準和一次降息的可能。財政政策方面,結構性減稅無疑是重點,間接稅和流轉稅是減稅的重要方面,但是個稅和房地産稅等直接稅的調整同樣重要,而且難度更大。
報告課題組認為,考慮到2016年經濟依然面臨投資減速壓力,而且CPI很可能較大幅度的低於3%的通脹目標,預計央行仍將以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改變市場預期,扭轉悲觀情緒,打破“債務—通縮”的惡性迴圈。預計今年第二季度可能有一次降息,調降25個基點;年內可能實施三次降準,每次50個基點。全年M2增速為13.4%。
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與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百位中國經濟學家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問卷調查(2016)”的調查結果同樣表明,在121位國內相關領域的經濟學家中,近六成接受調查的專家認為今年M2的增長將保持上升態勢,45%的專家預期2016年央行會在第一季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31%的專家預期中國央行會在2016年第二季度降息。
財政政策方面,調查結果顯示,85%的專家認為將“進一步實施減稅降費政策,給企業和市場主體留有更多可用資金”。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指出,如果説把財政政策重點放在減稅上,必須明確,本輪減稅一定要落在結構上,而不是總量上。他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減的是企業所得稅,而沒有強調減個人所得稅。
高培勇還表示,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下決心要在今年把營改增全面推進到位。但稅制改革事實上分為減間接稅和加直接稅,這兩條是必須同時推進的,不能偏重於某一方面。“如果不想中國發生巨大的財政赤字,就必須有直接稅增加的改革相伴隨。這次稅收制度改革的看點、難點、重點,其實一直都鎖定在兩個稅種的改革,就是個人所得稅的綜合製改革以及房地産稅的改革。”他説。
加法 供給側改革需伴隨擴大需求
多位參會的業內人士表示,供給側改革也要從需求端著眼,改革不僅要做“減法”,還要做“加法”。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燕武在發言中表示,改善供給結構、擴大需求兩手都要抓。如果單純地過分地降低無效供給,不重視有效供給的擴大,不利於穩增長,導致緊縮疊加,造成經濟下滑。“‘加法’怎麼做,必須圍繞需求結構的轉移,圍繞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整個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來進行供給。否則就會出現這邊淘汰了過剩産能,那邊形成新的産能過剩,不利於資源的配置。”他説。
不少專家也表示,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價格競爭調節供給結構方面的作用。“通過政府行政手段實行價格管制,扼殺價格對壟斷的制約作用,進一步放大需求,造成更為嚴重的供需不匹配。”王燕武表示。
高培勇也從稅價關係的角度進行闡述,“外國的商品價格為裸價,即價格就是成本加上利潤,而中國商品的價格是含稅價。我們的價格包含了太多稅收要素,不能完全地反映資源配置狀況,發揮引導資源配置優化的價格信號的作用”。
針對在供給側改革的“去産能”過程潛在的風險,與會專家也給出建議。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表示,對於陷入困境的傳統産業,不能採取簡單關停了事,而應該盡可能地通過兼併重組和升級改造實現傳統産業的升級。對於沒有重組改造價值的“僵屍企業”,應該讓市場來清理,政府只需要做好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就可以了。
趨勢 經濟增速仍將放緩
百位中國經濟學家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問卷調查(2016)的調查結果顯示,76%的專家預期全年GDP增速在“6.5%至6.8%”之間;12%的專家預期在“6.8%至7.0%”之間;8%的專家預期“小于6.5%”;3%的專家預期“大於7.0%”。據此,超過八成的專家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將呈現進一步下滑的態勢。
報告課題組認為,應當高度重視當前的經濟持續減速正使中國經濟運作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首先,在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下,2015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已開始減緩;其次,經濟增速的持續下降,使人民幣貶值預期進入自我強化的迴圈;最後,經濟持續減速疊加結構性通縮的不斷加劇,提高了經濟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
黃志淩表示,由於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採礦業、産能過剩行業、低端製造業規模巨大。這些行業在結構調整當中持續低速,甚至萎縮性增長,雖然符合市場預期和政策預期,但是也會對GDP産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高科技産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戰略新興産業以及部分服務行業雖然總體向好,但其規模遠不及低迷行業,後者的正向貢獻還不足以完全抵消前者的負面影響,GDP增速下行的壓力一直很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聘顧問、原常務副院長王洛林認為,今天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説是因為長期以來粗放的增長方式沒有得到及時的調整和改變。
不過,也有專家對今年的經濟形勢持“穩中向好”預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張立群表示,綜合今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産投資的走勢來看,呈現出由降轉穩的發展態勢。我國從2012年開始的穩增長政策,需求端的效果已經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這是支援2016年經濟走穩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認為今年的經濟增長水準不會比去年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