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

  • 發佈時間:2016-02-25 06:06:3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世界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産業技術革命,本次産業技術革命以生物技術、資訊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為重心,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促使各個産業從工藝路線、經營業態、商業模式、産品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農業農村領域,就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成果正在借助産業結構調整,以漸進、滲透、跨界方式改造著農村産業,並使農村一二三産業發展出現了融合趨勢。如何準確把握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概念內涵、現狀和問題,並探索適當的發展政策,是當前決策界和理論界關注的關鍵所在。

  農村産業融合的概念內涵

  根據國內外的大量研究和實踐經驗看,産業融合是由於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發生在産業邊界和交叉處的産業業態、模式以及産品特徵出現了變化,導致産業邊界模糊化和産業界限重構。産業融合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從市場角度分析,有供給方面(技術融合)和需求方面(産品融合)的融合;從融合程度分析,有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也有虛假融合;從融合方向分析,有橫向融合、縱向融合,也有混合性融合;從融合形勢分析,有高新技術産業滲透融合、産業間延伸融合、産業內部重組融合等。就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而言,産業融合指的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託,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通過産業聯動、要素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産、農産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閒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第一二三産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産業鏈延伸、産業範圍擴展和農民增收。在農村産業融合發展中,農業是産業融合發展的基本前提,産業聯動、要素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是基本實現途徑和手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以及進入農業的工商資本等是産業融合發展所依賴的新型經營主體,延伸農業産業鏈、擴展産業範圍、增加農民收入是産業融合的目的。

  與農業産業化相比,産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産業化的高級形態和升級版,其業態創新更加活躍,産業邊界更加模糊,利益聯結程度更加緊密,經營主體更加多元,功能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很顯然,以農業為基本依託,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利於農民分享三次産業“融合”中帶來的紅利,有利於吸引現代要素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利於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有利於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新農村建設。

  農村産業融合的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後,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資訊化技術快速應用,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農業與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傾向。例如,在城鎮郊區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都市農業等;在發達地區發展資訊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在農産品主産區,發展高端增值農業,建立農産品加工基地,設立農産品直銷地等。概括起來,目前我國各地農業與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有四種形式。一是農業內部産業重組型融合,比如種植與養殖業相結合。這種融合是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農業優勢資源為依託,將種植業、養殖業的某些環節甚至整個環節聯接在一起,形成農業內部緊密協作、迴圈利用、一體化發展的經營方式。二是農業産業鏈延伸型融合。即一些涉農經營組織,以農業為中心向前向後延伸,將種子、農藥、肥料供應與農業生産連接起來,或將農産品加工、銷售與農産品生産連接起來,或者組建農業産供銷一條龍。三是農業與其他産業交叉型融合,比如農業與文化、觀光旅遊業的融合。這裡,農業與生態、文化、旅遊等元素結合起來,大大拓展了農業原來的功能,使農業從過去只賣産品轉化到還賣風景、觀賞,賣感受、參與,賣綠色、健康。由此,農業産生了意想不到的價值提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各類休閒觀光旅遊農業經營主體有180多萬家,接待遊客年均增長保持在15%以上,2014年接待人數達9億人次。四是先進要素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型融合,比如在“網際網路+”下,農業實現線上化、數據化,農業生産經營的網路線上監控管理,農産品線上預定、結算,線下交易、銷售(O2O)。資訊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既模糊了農業與二三産業間的邊界,也大大縮短了供求雙方之間的距離,這就使得網路行銷、線上租賃託管等都成為可能。據統計,2014年我國涉農類電商企業達到3.1萬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企業4000家,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從近幾年的國內發展實踐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效果,農業産業鏈延長了,農村産業範圍拓寬了,農業附加值提高了,農民收入也得到明顯增加。

  但是,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一是農業與二三産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主要是農業與二三産業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對産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有帶動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太少,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有名無實,還有一些新型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較差,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産品、新模式和新産業的能力。三是利益聯結機制鬆散,合作方式簡單。目前農村地區産業融合多采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真正採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佔比例並不高。四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由於農業存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之盈利低下,許多社會資本和先進成熟的技術生産要素向農業農村擴散滲透進程緩慢,同時還由於農民的技能素質低下,農村産業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滲透。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需要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務。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道路、網路通訊、倉儲物流設施落後,導致農村內部以及農村與城鎮間互聯互通水準低下,這對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農村産業深度融合的新舉措

  在新形勢下,原有體制和政策已經難以滿足農村産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需要,必須要有新的體制和政策安排。

  一是必須深化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對農業實施一體化管理服務水準。積極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重點推動土地三權分離和集體資産權能改革。繼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確保政策性金融供給的同時,積極開展金融制度創新,提高村鎮銀行的覆蓋面,拓展商業銀行對農村信貸業務範圍,支援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健康發展。

  二是培育多元化産業融合主體。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鼓勵和支援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工商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探索融合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培育知名品牌。在工商登記、土地利用、品牌認證、融資租賃、稅費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

  三是大力支援發展多種類型的産業新業態。探索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的業態形式,推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與現代農業結合,構建依託網際網路的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系,促進智慧化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引入歷史、文化、民族以及現代元素,對傳統農業種養殖方式、村莊生活設施面貌等進行特色化的改造,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創意農業、景觀農業、休閒農業、農業文化主體公園、農家樂、特色旅遊村鎮;利用生物技術、農業設施裝備技術與資訊技術相融合的特點,發展現代生物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支援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技術,在農産品、生産生活資料以及工業品下鄉等産購銷活動中,開展O2O、APP等。

  四是建立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保障農民和經營組織能夠公平分享一二三産業融合中的“紅利”。不能簡單地強調農村産業融合,要建立互惠共贏、風險共擔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這是保障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所在。完善訂單農業,進一步規範合同內容,嚴格合同管理,鼓勵支援新型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民簽訂保護價合同,並按收購量進行利潤返還或二次結算。積極推廣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鼓勵有條件地區開展土地和集體資産股份制改革,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承包地和集體資産確權分股到戶,支援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另外,鼓勵産業鏈各環節聯接的模式創新,推進官産學研多元利益機制,打造農業産業技術創新和增值提升戰略聯盟;鼓勵農商雙向合作,強化“農超對接”;引導新業態發展,支援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利用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建立利益共同體,最終實現創收增收。

  五是加快構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産業政策框架,圍繞全産業鏈制定全面、系統的政策。同時制定産業融合的標準化建設體系,開展對涉農企業家和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産業融合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