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治理霧霾應先治污染“熱點區域”

  • 發佈時間:2016-02-25 01:30: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李禾)去年冬季進入採暖期後,大規模的重度霧霾頻頻發生。在24日舉行的“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對學術交流會”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研究員説,通過監測數據和現場調查發現,京津冀中部存在大氣重污染“熱點區域”。對之強力控制、精準治污,投入少,治理效果較為顯著。

  “熱點區域”是指頻繁地最先發生重污染過程、重污染持續時間最長而且程度最嚴重的區域,即“最先污染、污染最重”區域。柴發合説,京津冀地區最突出的“熱點區域”位於保定城區及東南部、石家莊東北部、衡水西北部和滄州西部的四市交界地區;北京南部、保定東北部、廊坊市區的三市交界地區也存在“熱點區域”。

  綜合來源解析結果表明,今冬京津冀地區重污染的主要貢獻源依次為居民燃煤散燒、工業排放和機動車排放。其中,居民燃煤散燒是近期北京及周邊地區重污染最主要的貢獻源。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會上提出的數據與源解析結果吻合。據統計,北京去年全年燃煤總量約為1200萬噸,其中非採暖期約300萬噸,採暖期約900萬噸,是非採暖期的3倍。進入採暖期北京每天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分別增加了14.3、6.4和12.7倍。

  因此,柴發合建議,加強居民集中採暖,減少原煤散燒;工業生産要調節,在採暖期減産或停産,在大氣擴散條件較好的夏季可加大生産力度,“當前水泥、鋼鐵等産業已開始這樣做了”。

  “我國現有的環境管理體系對污染源識別範圍十分有限,如數億輛的非道路移動源、數百萬噸的溶劑使用源都不在空氣污染源統計範圍內。”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説,除了完善PM2.5污染源解析,還應強化大氣立體觀測技術平臺,污染源頭減排和區域調控技術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