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食品高氯酸鹽污染成世界難題 專家呼籲制定標準

  • 發佈時間:2016-02-23 09:20:22  來源:新京報  作者:李棟  責任編輯:吳起龍

創意攝影 王遠征

  應用於現代航太工業的高氯酸鹽,讓中國最古老的出口農産品茶葉陷入漩渦。

  近期中國出口歐盟的茶葉,被曝檢出“新型污染物”高氯酸鹽。四川省貿促會的一份文件顯示,歐盟正在擬定0.75mg/kg的殘留標準。根據歐盟前期抽檢,這一成分在中國出口的茶葉中檢出。高氯酸鹽標準一旦落地將對中國出口茶葉企業帶來巨大影響。

  茶葉中首次出現的“新型污染物”喚起了公眾對高氯酸鹽的關注。事實上,地下水、飲用水、肉製品、穀物、果蔬、飲料等食品中均普遍存在高氯酸鹽污染,這是一個世界範圍內的污染問題。

  “高氯酸鹽對水源污染情況最普遍。”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全國飲用水深度處理研究會委員高乃雲表示,高氯酸鹽污染在各地的地下水、井水等中有檢出,不過濃度很低,“飲用水污染比日、韓、美情況略好,瓶裝水污染水準與美國相當。”

  風波

  茶葉在歐洲檢出高氯酸鹽 限量標準正交涉中

  讓中國茶葉陷入污染風波的“罪魁禍首”,正是常被用於火箭燃料、軍工業生産、煙花爆竹等製造的高氯酸鹽。資料顯示,高氯酸鹽是一種高穩定性的安全氧化劑,可引起甲狀腺功能失調,尤其對嬰兒的新陳代謝、中樞神經等影響較大,可能引發智力缺陷。

  新京報記者進一步查詢發現,目前國內對茶葉等農産品、加工食品中高氯酸鹽的限定值尚無明確標準。

  四川貿促會2015年底一則《關於歐盟制定茶葉高氯酸鹽、蒽醌含量標準的情況通報》提到,德國茶葉協會對多種茶葉樣本調研,發現僅有産自中國的所有茶葉樣本中含有高氯酸鹽。歐盟有關組織正在研究茶葉中高氯酸鹽的合理含量,擬將茶葉中的高氯酸鹽含量強制性標準定為0.75mg/kg。並稱“一旦該標準制定實施,我國對歐盟茶葉出口將嚴重受阻”。

  “對於這一限量標準,歐盟方面也正在論證之中,尚無明確規定出臺。”中國食品與土畜進出口商會産業分會秘書長蔡軍告訴新京報記者,國內茶葉進出口企業尚未得到這一限量標準實施的確鑿消息。“商會也在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對歐盟的交涉力度,促請其公正慎重制定殘留標準,並公開相應的依據。”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通報提及在與歐盟食品安全局的交涉過程中,對方評估報告中建議茶葉高氯酸鹽含量是0.55-0.58mg/kg,而歐委會擬定0.75mg/kg標準,較為寬鬆。

  探因

  茶葉污染源或為灌溉用水

  在標準協商背後,食品業內更關注的是這一“新型污染物”的來源問題。作為一種常被軍工航太、工業製造採用的氧化劑,高氯酸鹽的污染來源也主要體現在因燃燒不充分對大氣污染以及廢棄物排放後對水源、土壤等環境的污染。

  不少學界專家因此推測,目前國內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高氯酸鹽污染問題,在茶葉種植過程中的灌溉用水、土壤等基質中都有可能遷移帶入,形成普遍性的污染來源。

  中國食品與土畜進出口商會産業分會秘書長蔡軍稱,“商會也在牽頭組織企業和學術專家,探討研究高氯酸鹽含量數據和污染來源。”業內對這種“新型污染物”有大氣、水源來源等多種推測,但究竟是如何出現在茶葉中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從目前情況看,僅是部分地區茶葉中檢出高氯酸鹽,含量也低於歐盟的限量標準。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羅逢健也告訴新京報記者,長期以來對茶葉污染的研究多集中在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等方向,此次出現的高氯酸鹽是一種“新型污染物”,污染源尚無明確定論。他計劃對國內茶葉主産區啟動一項摸底調查,“通過分析茶葉中高氯酸鹽含量值的普遍情況,進一步排查污染物來源。”

  延伸

  飲用水、肉製品、穀物等均含高氯酸鹽

  事實上,高氯酸鹽作為一種“新型污染物”,在肉製品、飲用水等食品中廣泛存在。國內外學術機構也早已對其潛在風險展開深入研究。

  “高氯酸鹽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長江水、黃浦江水中都有。另外像發射衛星、放煙花爆竹時也會在大氣中産生。”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全國飲用水深度處理研究會委員高乃雲告訴新京報記者,高氯酸鹽由於易溶于水,並隨著水源遷移造成污染範圍不斷擴大,因此高氯酸鹽對飲用水的水源污染問題更值得關注。

  高乃雲説,其研究團隊曾在2006年對長江、黃浦江等水源地,以及市售瓶裝水、桶裝水展開抽檢顯示,“長江、黃浦江中的原水高氯酸鹽濃度遠低於歐美國家的標準限值。”而農夫山泉、娃哈哈、雀巢等市面在售瓶裝水和桶裝水高氯酸鹽含量為未檢出。

  不過,也有學者通過更先進的離子色譜和質譜儀器監測國內自來水、河水、市售礦泉水,發現有高氯酸鹽,濃度在0.1~0.5μg/L。環保部也已將高氯酸鹽列入“2008年第一批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産品”,但對其在食品、飲用水中的限定值尚未做出明確規定。而在世界範圍內,目前也只有美國國家科學院在2005年有一個飲用水中高氯酸鹽不能超過24.5μg/L的建議,被美國環境保護署採納為飲用水中高氯酸鹽的標準濃度。

  “從目前來看,高氯酸鹽濃度由低到高為瓶裝水、自來水、地表水、地下水。國內飲用水高氯酸鹽污染比日本、南韓、美國的情況略好,瓶裝水高氯酸鹽污染水準與美國相當。”高乃雲同時還説,飲用水並非人體吸收高氯酸鹽的唯一來源,多種食物和非水飲料中也存在高氯酸鹽成分。

  水源中的高氯酸鹽具有遷移性,也給上下游的農産品、食品帶來次生影響,通過食物鏈帶來風險。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陳寶梁等人2013年一項論文研究顯示,人為排放和自然生成的高氯酸鹽經過生態系統進入食物鏈,逐級富集後對農産品和食品安全構成威脅。如牛吃到富含高氯酸鹽的草後,會在牛奶中測到相關成分。洋蔥具有富集作用,在其根部也會發現少量高氯酸鹽。

  美國FDA在2004年到2006年進行的一項大規模調查顯示,飲用水、肉製品、穀物、飲料、蔬菜水果中均存在不同濃度的高氯酸鹽,水産品還因富集作用成為高氯酸鹽攝入高風險産品。美國環境工作小組2009年也公佈,15個品牌嬰幼兒奶粉均檢出高氯酸鹽。

  專家

  呼籲制定飲用水高氯酸鹽標準

  “雖然高氯酸鹽是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但其濃度含量很低,公眾沒必要過於擔憂。”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蔡亞歧告訴新京報記者,除一些煙花爆竹工廠等特殊地區外,國內大部分地區的食品、飲用水中的高氯酸鹽含量均處在安全范值區間。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高乃雲表示,“應深入關注高氯酸鹽對人體健康影響,研究和發展飲用水中的高氯酸鹽處理技術。”業內目前也正在呼籲制定飲用水中高氯酸鹽含量標準。而對消費者日常用水,建議通過活性炭吸附或家用凈水器,可適當消解高氯酸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