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式小區的隱性成本是什麼?
- 發佈時間:2016-02-23 06:29:46 來源:杭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齊航
封閉還是開放?
從發展哲學上來説,要開放不要封閉已是共識,這似乎不該成為一個問題。
但在這兩天中國的政經輿論場中,它又確乎是一個問題。
起因是一份新近發佈的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明確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佈局問題,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佈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
看看中國城市裏那些無所不在的封閉式住宅小區,你就知道這種新提法的顛覆性意義有多大了。從封閉走向開放,它甚至意味著我們城市規劃建設思路的重大轉變。
存在就是合理嗎?那些綿延分佈在中國大中小城市的、樓齡參差不齊的封閉式小區,似乎用存在本身證明了封閉的合理性,至少是看起來“合理”。封閉,讓小區看起來更有安全感、幽靜感和獲得感。對居住在封閉式小區裏的居民來説,開放的後果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開放之後各色閒雜人等都涌進來怎麼辦?人流車流混雜交織還有幽靜可言嗎?我為小區房子和配套埋單,憑什麼給外人用?
因為無所不在,封閉式小區變得難以被質疑,更被作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慣例,內化為集體無意識。但有得必有失。我們需要做的,是搞清楚那些被隱藏起來的成本,並評估是否值得,然後做出決策。那麼封閉式小區的隱性成本是什麼?
隱藏得不那麼深的,是土地利用效率的損失。將小區封閉,意味著無論是車輛還是行人,都只有為數不多的主幹道路可供選擇,要滿足城市的道路覆蓋率,路只能越修越寬,但在那些承載了諸多城市服務功能的核心地帶,道路改造的成本極高,通行需求又很難減少,供需之間的不匹配,只會成為一個打不開的“死結”。
如果將封閉小區打開,路網密度得以提高,車輛和行人的選擇增加,通行效率提高,小區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會提升。至於有些人擔憂的車多擾民問題,由於支路多了可以分流車輛,而且因為不用處處繞行,使用私家車的必要性下降,步行或者單車就能解決,這一問題未必會成為問題。
隱藏得更深的,則是城市居民在文化心理上的損失。封閉式小區將一塊區域的用途限定在居住上,早晨群起而出,晚上各回各家,小區所謂的公共空間、社區生活名存實亡。而且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描述的,冷清而沒有多元用途,才讓一個小區更顯僻靜,讓安全更加成為一個問題。而擁有居住、休閒、購物各種需求的街區,因為吸引了四方目光,反而織就了一張無形的安全網。多元用途的街區因為更有吸引力,更容易鼓勵社會交往,形成鄰里相熟相助的社區關係。
與其爭論,不如嘗試。試著將封閉的小區打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