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區拆圍墻?論我家大門的正確打開方式

  • 發佈時間:2016-02-22 22:13: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上海2月22日新媒體專電 題:小區拆圍墻?論我家大門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葉健 周琳 王原

  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出臺。在這篇近萬字的長文中,最受輿情關注的大概是這一百多字:“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佈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佈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

  住宅小區不再封閉,唱著“我家大門常打開”的歌兒拆掉自家小區的圍墻成了大傢夥關切的焦點。“治安誰負責?”“以後小區樓下不斷有車輛路過,大家是不是也別睡覺啦,可以起來嗨!”“公攤面積30%已經哭暈在小區的路上”這些評論紛紛上了頭條。

  【網友提問】我小區裏那點路,拿出來“塞牙縫”都嫌窄吧?

  “小區、高校”內部路比上海道路總里程還要多,走趟車妥妥的。

  每位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市民,都有種出行難、停車難的痛感,深刻體會著“你在機場等我去複合,我卻永遠堵在西二環”的尷尬。而在這難那難的背後,則是遍佈中國城市的“梗阻”。

  【數據解讀】這些梗阻不是別的,正是很多小區。小區的道路看起來少,可積累起來卻也是個龐大的數據。記者獨家獲得的“高德地圖”大數據顯示,根據高德地圖的測算,目前上海市城市道路(包括內部路、未鋪設道路和上下線分離道路)約為4.56萬公里。

  相比之下,2015年9月份公佈的上海市第五次綜合交通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上海市道路總里程為1.78萬公里,不到高德地圖數據的40%。而在多出的2.78萬公里道路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內部路”,即包括各個小區、高校的內部道路。由此可見,如果能將“內部路”中的一部分釋放出來,將會為城市交通注入很大的流動性。

  【網友提問】我把小區路拿出來,真能緩解交通擁堵嗎?

  我國路網密度和國外比起來不是低,那是相當的低。

  實際上,中國特大城市的路網密度要遠低於國外特大城市,這也是導致我國不少特大城市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數據解讀】昆明交通所2015年一篇論文中曾引用數據顯示,和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中國特大城市的路網密度普遍低於10公里/平方公里。而本次《意見》中,我國目標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平均路網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

  正是由於路網密度偏低,我們的城市看起來沒有“走”起來“擁擠”。在知識問答類網站“知乎”上,網友“CnDriver”就對比過北京、上海、巴黎、東京、華盛頓的衛星地圖,如果站在5公里的高空俯視這些城市的話,我們將會看到同樣是特大型城市,中國城市的道路密度顯然遠不如國際上的特大城市。這就好比一座毛細血管不夠豐富的城市,自然會出現各種堵塞。所以,拆圍墻的本質是為了讓小區不再成為城市的“梗阻”,實現了從“此路是我開”向“四通八達”的轉變。

  網友“wanglaow”就説,“當年鄰近封閉小區建成,結果我每天早晨上班時得多走兩公里去公交車站。”

  【網友提問】公攤面積30%的哭暈在小區,花了錢現在説上交就上交?

  物權界定、資金來源等大量基礎性工作有待解決。

  我國物權法中規定,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

  當年買這些公攤面積都是花了真金白銀的,不少網民吐槽:“現在大家都來用,業主能設閘收錢嗎?”在一項有上萬人參加的網路投票顯示,對於“封閉小區逐步打開之後,你最擔心什麼”的問題,擔心“停車場、綠地、健身等公共資源佔用問題”佔比近四分之一。

  【專家説法】上海交大社會認知與行為科學研究院教授蔣宏認為,首先不必斷章取義,文件裏提到的是“原則上”等於設置了邊界,為可能引發的衝突和矛盾留足了緩衝時間。其次,實踐還要經過檢驗,在小區開放的過程中,涉及很多物權界定、管理許可權、資金來源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有大量基礎性工作墊底,很難“一刀切”解決。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表示,開放小區的問題要分類處理,比如文保單位、大學、醫院等機構的道路能完全開放嗎?一旦實施,交通問題可能解決或緩解,但隨之而來的其他問題也必須配套解決。“其實,解決交通的基本思路是發展公共交通、限止私家車,而不是搶佔其他空間資源,畢竟空間資源永運是有限的。”

  【網友提問】小區開放了,大家以後都能去星河灣擺燒烤攤了嗎?

  “六尺巷”靠的是覺悟,小區開放得靠機制。

  在上述投票調查中,擔心“人身財産等安全問題”的投票人數佔比接近三分之二。記者採訪發現,對於開放小區,公眾最擔心的還是治安問題。現在有圍墻有些小區都經常被小偷光顧,如果沒有了圍墻,老人、小孩的安全問題怎麼辦,防盜問題怎麼辦?這是號召大家以後都去星河灣擺燒烤攤,去政府大院上廁所的節奏嗎?

  【專家説法】清華大學教授瀋陽認為,歐美的大學、小區基本都沒有圍墻,這一方面是思想開放的體現;另一方面是他們的樓棟安保比較到位。比如一些國外大學,進樓上幾層全由你的ID卡決定,你的許可權只能到二層,則三層的門就沒法刷開。中國小區是大門看得嚴,裏面松得很。所以,要拆墻,需要優先強化建築物進出的安全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石楠認為,開放小區既涉及小區業主權益的維護、物業管理的升級、治安與配套設施的跟進等問題,仍需在制度上與法律上出臺配套政策,也需要根據小區所在地段特徵妥善處理開放方式。

  其實,在2016年春晚中,趙薇的一曲《六尺巷》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實際上,“六尺巷”正是一個將私家土地改造為公共道路的先例,如今《意見》中的相關提法,也可以視為“六尺巷”模式的延續。

  歷史上,“六尺巷”的形成靠的是一封信,所謂“但讓三尺又何妨?”但是,如今小區開放卻不能靠一封信就落實,説到底,還是要依靠合理的制度安排,不能讓老實人吃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