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今年有條件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 發佈時間:2016-02-17 07: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備受世人關注。2015年中國GDP增速從2014年的7.3%降為6.9%。這一增速符合中國政府2015年初提出的“7%左右”的預期目標。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如何?對此國內外人士都非常關心。的確,中國經濟增長正處於結構轉型和速度換擋期,勞動力供給、資源環境成本、技術追趕空間和外部市場需求等因素正在發生變化,但是,無論是從需求側看,還是從供給側看,中國經濟都仍然具有實現較快增長的潛力;無論是從已有的政策效應看,還是從可供以後選擇的政策工具看,中國都有條件把增長的潛力變為現實的增長。
消費及投資需求仍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
一是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主體結構的變化以及消費選擇空間的擴大,將産生巨大的消費需求。各國消費變化的規律顯示,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將普遍增長,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在從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過程中,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尤其迅速。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目前正在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新空間巨大。以汽車需求為例:2014年,中國每千人擁有106輛汽車。這一水準比美國的800輛少694輛,比德國的620輛少514輛,甚至比南韓的340輛還少234輛。若以南韓作為標桿,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還有兩倍的增長空間。另外,1980年以後出生的消費者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其消費傾向明顯高於1980年之前出生的城鄉居民。根據阿裏研究院和波士頓諮詢的研究,從上層中産階層的情況來看,與1980年之前出生的人相比,1980年之後出生的人消費支出要高出40%。還需要指出的是,資訊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也擴大了消費選擇的空間範圍。根據阿里巴巴公佈的數據,2015年“雙十一”當日天貓成交額突破912億元,較上年增長近60%。正是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和物流技術的現代化,使這種巨量消費成為可能。
二是資本的進一步深化將産生巨大的投資需求。所謂資本深化,就是每人平均資本存量不斷擴大的過程。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最新國別比較數據,按購買力平價測算,2011年中國勞均資本存量不到美國的1/5,只有日本的1/4。這足以説明中國投資增長的空間十分巨大。城鎮化的推進將釋放大量的投資需求。中國城鎮化水準雖然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準,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與同等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國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城鎮化的發展空間巨大,城市間、城市內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地下管網建設、城市環境整治、舊城改造等將不斷産生新的需求。傳統産業的升級和新興産業的發展將拉動大量的投資需求。隨著《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實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將加快,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發展的空間將會進一步擴展。這些都將對新的機器設備産生大量需求。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也蘊藏著大量的投資增長潛力。一方面,提高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水準和增強其公共服務能力將形成很大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因發展的不平衡而引致的産業轉移也會催生大量的投資新需求。
供給側將對未來經濟發展産生強大推動力
一是效率提升和技術進步既存在較大空間,也有堅實的基礎。技術水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産業的附加值率。反過來説,産業的附加值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技術水準。目前,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率只有20%左右,而德國、日本、美國則達到32%、34%和35%,分別比中國高12個、14個和15個百分點左右。這説明中國的技術水準和技術效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中國的技術追趕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中國已是研發投入第二大國,目前正在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特別是正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和相關戰略的實施,各類創新成果將不斷涌現。不僅如此,中國的人力資本也在快速積累。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年度高校畢業生最多的國家。2015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已達到750萬左右,超過很多歐洲國家人口總數。中國高素質勞動力的快速增長有助於拓展中國的技術前沿,並有助於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二是儲蓄率仍處在高位,資本積累能力仍然很強。無論是從率先實現追趕的日本看,還是從後起之秀的亞洲四小龍看,高儲蓄率都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過去30多年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平均達到42.1%,是世界平均水準的1.8倍、發達國家平均水準的1.9倍。近年來,中國的國民儲蓄率更是達到了50%左右。這種高儲蓄率既受益於中國較低的人口撫養比,也受益於崇尚節儉的文化傳統。未來中國的人口將呈現老齡化趨勢,但中國崇尚節儉的文化傳統不會在短期內變化。綜合判斷,中國仍然可以維持較高的儲蓄率,為資本積累創造必要的基礎。
經濟的潛在空間變為現實增長具備良好條件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將為經濟增長創造適宜的制度環境。中國正在開展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有些改革的效果要在長期內實現,有些領域的改革效果則會立竿見影,而部分前期改革的進一步落實也會在當期見效。例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寬部分行業準入門檻,打破市場壟斷,將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深入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使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讓利,將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取消50%的政府審批事項、76%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基礎上,繼續推動行政體制改革,將會為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創造更好的前提,從而有助於提高經濟運作效率。
第二,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有加大力度的空間。2015年,全國財政赤字1.6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00億元,但赤字率約為2.3%,與主要經濟體的赤字水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為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預留了較大的操作空間。提高財政赤字率有助於擴大需求,而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除了有助於降低企業運作成本,還有助於改善資源配置狀況。此外,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還可能進一步放大。隨著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以及各類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的推廣,財政資金將能更好地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把潛在的投資需求轉化為現實的投資需求。
第三,貨幣金融政策操作空間和靈活性仍然較大。一是利率仍有下調空間。與發達國家長期零利率甚至負利率不同,中國存貸款利率尤其是貸款利率尚處於高位(當前半年期貸款利率為4.35%),2016年仍然可以通過一定幅度的降息滿足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二是流動性管理工具充足。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仍高達15%以上,央行運用抵押補充貸款、中期借貸便利、信貸政策支援再貸款等流動性管理工具的經驗日漸豐富,通過“降準”以及多種工具組合釋放流動性,以及通過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引導信貸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空間較大。三是中國外匯儲備仍維持較高水準。雖然經歷了近期匯率的調整,但中國仍是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2015年末外匯儲備餘額高達3.3萬億美元,保持著較高的金融市場波動應對能力。這有助於防止匯率大幅波動,穩定投資者預期。
第四,運用産業政策推動資源優化配置的空間較大。雖然産業政策的有效性在理論研究中尚存爭議,但在真實運作的經濟中,産業政策不是有沒有效的問題,而是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問題。這正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産業政策要準”的深意。通過實施精準的産業政策,可以引導資源要素配置到更高效率的部門。當前,産業政策的一個重點是處置好“僵屍企業”。政府可以引導市場主體實施兼併重組、債務重組、破産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將原本在低效率部門的要素資源重組整合到高效率部門。這不僅能夠支援困難行業加快去産能、去庫存、降成本,還能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傳統産業優化升級,擴大有效供給。
第五,民生政策的有效落實有利於擴大需求。一是中國有相當規模的存量財政資金可用於扶貧、社會保障、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等民生領域。當前,中國各級政府的財政結轉結余資金較多,只要採取全面清理、優化結構、加強督查等措施,就能激活這些資金,把它們用於保民生、補短板、增後勁。二是棚戶區改造和房地産去庫存有助於促進住房消費,帶動投資需求增長。2015年棚戶區改造開工580萬套,2016年將新安排600萬套棚戶區改造任務。通過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的貨幣化安置和鼓勵農民工進城買房,有助於消化房地産庫存,盤活房地産企業的資金,形成新的房地産投資需求。
第六,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有利於更高效地配置資源要素。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加速融合的今天,中央把開放發展作為引領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2016年,中國將按照“十三五”規劃的部署,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在更廣闊的國際空間謀劃和配置資源、資金、技術等生産要素。一是提高對外開放水準,特別是擴大服務業開放有助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目前中國已設立上海、天津、福建、廣東四個自貿試驗區,推廣這些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經驗,將進一步提高投資和貿易便利化的程度,促進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二是通過國際産能合作,可以更大程度地發揮競爭力強的産業的優勢。通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形成一批技術比較先進的優勢産業,通過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可以使中國優勢産業的生産潛力得到更進一步的釋放,從而帶動中國經濟增長。
第七,“雙創”戰略的深入實施將進一步增強創新活力和經濟增長的動力。過去一年,在一系列“雙創”政策的支援下,社會的創造活力被充分地激發。2015年,新註冊企業443萬個,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的能力有所提高。2016年,中國還將在科技創新、企業設立、信用擔保、創業投資等方面採用更有力的措施,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有利於增加有效投資、創造有效供給和引領消費需求。
綜上所述,中國有條件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實現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除了要實施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外,也需要堅定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都表明,建立在客觀認識發展條件、理性分析發展前景基礎上的良好的預期,對穩定經濟增長能起到正面作用。2016年,只要我們按照中央的既定部署,滿懷信心,集中精力,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積極、穩妥、紮實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侯永志 劉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