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新扶持政策被指“急功近利”

  • 發佈時間:2016-02-16 00:31:0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幾年,意在進一步提高高校創新能力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密集出臺,但仍然存在政策不配套、評價不完善等問題,比如過分注重出成果、出績效,急功近利仍比較突出。科研人員建議,應做好相關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激發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的氛圍。

  扶持政策密集出臺

  從2014年11號文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到64號文有關科技專項、基金的管理改革,再到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以及最新出臺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高校管理者對此如數家珍。

  “一時間出臺如此密集的政策措施,足見中央通過加大高校建設提升創新能力的決心,也説明瞭國家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智力支撐的緊迫性。”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項賢明説。

  一些政策已經引起高校教育科研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也促進一批科研人員投身創新活動。記者在華南理工大學調研的前兩天,該校黨委常委會正在研究兩名處級幹部辭職的問題,一個是重要部門的正職,一個是另一部門副職。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章熙春説,原因是剛出臺的科技體制改革方案鼓勵創新創業,而他們正好手上都有創新創業的項目,但身為中層幹部就不能去搞成果轉化。目前,學校在中央方案的基礎,計劃進一步加大鼓勵措施,計劃將歸屬科研團隊和骨幹人員的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最高提至95%,最低不少於70%。大學生創業往往失敗的多,而有經驗有技術的科研人員創業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也已在部分高校得到落實。中山大學政務學院的年輕教師夏瑛今年晉陞了副教授,她晉陞不是靠“論文”取勝,而是在於她主導了一個産生重大影響的政策報告。

  中山大學副校長馬駿説,目前學校正在推進代表性學術成果評價機制,重點關注科研人員到底做了什麼貢獻,針對不同學科主要看三個維度,一是否世界科研前沿;二是否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三是否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未來還會將分類評價進一步完善,總的來説,就是“為中才立規矩,為天才留空間”。

  “雙創”的大環境下,許多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頻出新招。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説,清華實行創意、創新、創業一體的“三創教育”,提倡有創意的創業,並不刻意追求有多大比例的畢業生創業,而是重在創新意識培養,培養學生成為優秀企業家。此前,清華聯合137所學校、50家企業成立了高校創新創業聯盟。

  急功近利 重資源輕環境

  受訪高校教師和管理者反映,在政策釋放利好的同時,鼓勵創新的政策不配套、評價不完善的問題仍比較突出。

  一是國家部門之間、國家部門與地方之間的政策缺乏有效銜接,部門各管一攤,各自走出了“最先一公里”,卻沒到達“最後一公里”。

  “每每新政策出臺,剛聽到很興奮,可一操作發現真費勁。”多所高校教職人員這樣“吐槽”。比如,關乎科研人員切身利益的經費管理,教育科技口明確結余經費不上收,但財政部門卻催著上收;基金委對勞務費等支出範圍、比例取消了限制,可審計部門卻過不了。“都是依法依規,叫學校和科研人員不知如何適從。”一位院士如是説。

  二是考核壓得緊,過分注重出成果、出績效,急功近利仍比較突出。

  “我要你的錢,你要我的命”——這是一位教授疲於應付科研項目各種成果報送、驗收的一句“俏皮話”,卻也大抵反映了當前高校創新能力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稍作留心可以發現,一篇論文的説明中可能同時包括多個科研項目,原因就在於每個科研管理部門都要求出成果。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宋爾衛説,目前在自然科學領域,基金委相對比較寬鬆,不會逼著科學家在一定時間內出成果。但近年來,隨著省市地方科研投入的不斷加大,其對成果的硬性追求已不符合科研規律。以他的團隊拿的廣州市一個協同創新項目為例,去年立項,經費還沒撥下來,今年就要中期檢查,兩年就要出成果。

  三是扶持重資源導向,仍有沿襲“計劃經濟”的思維,主要依賴給資金給政策,對“內功”和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創新氛圍缺乏重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説,一系列以資源為導向的大學建設工程,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的功利化和行政化,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重復建設。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辦學經費和科研經費投入已居世界前列,各地也對高校辦學的用地等盡可能地給予優惠政策。

  應選擇合理路徑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吹響了高校創新能力建設的新一輪號角。針對政策措施存在的一些問題,受訪教育家和科研人員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症下藥。

  其一,科學前沿必須堅持國家統籌佈局,要避免過去的“掛牌子”、“給牌子”的老路,走少而精的路子。比如,國家實驗室建設,不能與過去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樣,越建越多,最後成為高校申請項目的一個硬指標,成為考核績效的一個硬指標。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彥覺建議,未來應該總體佈局後保持大格局基本不變,持續投入,在一些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的科技前沿出世界一流成果。

  其二,下決心解決“人”的問題,賦予高校更大的用人自主權,真正做到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破除各種政策障礙導致的不公平待遇,全球延攬人才為我所用。

  馬駿説,對於持境外身份的科技人才,應該在社會保險、公積金等待遇上一視同仁,讓其有更多的歸屬感。

  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説,目前高校聘用制主要受制於人事管理制度,科研人員也分成了“編內編外”,未來必須形成創新無分編制內外的政策環境。

  其三,形成中國特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文化,創新的大學必須是有特色的。同濟大學校長丁烈雲認為,高校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校一面,既要發揮各自的學科優勢,也要結合各個高校在國家和地區發展中擔當的角色和責任,從而建設有特色、多元化的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徐海波、關桂峰、淩軍輝、王成、葉前、吳振東、李淩婭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