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馬廉唱片櫃在天一閣千晉齋展示

  • 發佈時間:2016-02-15 00:52:03  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天一閣千晉齋新陳列的唱片櫃(馬廉生前使用的遺物)。

  (周建平 攝)

  本報記者 陳 青

  通訊員鄭薇薇

  天一閣千晉齋陳列著民國時期寧波學者馬廉先生捐贈的古城墻磚,寧波城修築的歷史可以在這裡找到。今年春節期間,記者前往採訪時發現一個以前未見過的木櫃子,櫃子上面的銘文牌寫著“馬廉生前使用的唱片櫃”,並説明是“馬廉侄子馬泰贈”。

  馬廉是著名的鄞縣“五馬”之一的九先生,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他對天一閣曾作出頗多貢獻,曾與鄭振鐸、趙萬里訪得天一閣散出的明抄本《錄鬼簿》,3人連夜影抄出一部副本;後來又和趙萬里一起全面整理天一閣藏書。1933年,馬廉先生在所購殘書中發現了天一閣散出的明嘉靖刻本《六十家小説》中的《雨窗集》《欹枕集》,次年交由北平大業印書局影印出版,使12篇宋元話本得以傳世。

  1931年,他回家鄉時正逢舊城改造拆城墻,在墻址周圍發現許多漢晉以來的古磚,於是把它們收集起來。他把用來保管這些古磚的屋子起名“千晉齋”。1933年開始,天一閣重修,馬廉是發起人之一,將自己所藏的古磚全部捐給了天一閣,為此,天一閣特辟一室陳列,依舊稱“千晉齋”,至今已有70餘年,這是馬廉先生對寧波歷史文化的一大貢獻。

  馬廉先生的唱片櫃又是如何回鄉的呢?據天一閣工作人員介紹,馬廉先生的侄孫馬鋼前年來天一閣博物館參觀,看到天一閣專為馬廉先生捐贈的古城墻磚辟出的千晉齋廳,很激動,回去跟父親馬泰講了這個事。他的父親想到家裏還有馬廉先生用過的一個唱片櫃,徵求其他親屬的意見後,一致同意捐獻給天一閣博物館。“去年,馬鋼先生把這個唱片櫃寄到寧波,我們把它放在千晉齋展示。”

  這個唱片櫃由實木製成,高約85釐米,長和寬分別為50釐米左右,內裏共有6塊夾板,上面分別標有“東方紅”“快唱片”“塑膠唱片”等字樣。馬廉先生曾任北平孔德學校校務長,代替校長蔡元培先生積極貫徹其教育思想,在具體教學中強調對音樂、美術和手工的重視。其侄馬泰是孔德1936年的畢業生,在“孔德”美育思想的熏陶下也十分喜愛音樂。他在唱片櫃的説明中寫道:近80年唱片櫃樣子如初,説明馬廉先生的唱片櫃所用木料頗好,表現出他對這些唱片的重視,但他收集的許多地方戲曲唱片沒能保存下來。

  在馬泰的回憶中,馬廉先生不但對音樂和美術十分愛好,而且還很喜愛攝影,與校董劉半農、校醫沈銜書、化學老師李玉贏和吳鬱周等組織藝術攝影學會“光社”,每年均有刊物出版。在孔德學校的科學館內還設有非常現代化的暗房,將暗房的操作技術也都併入到藝術攝影課當中。那時“光社”的年鑒就有了將中國古典詩詞與藝術攝影相結合的作品,此創造使藝術立現光芒。“我記得當年有一作品題目是‘為人作嫁’,被攝主體是晨霧中在北京東安門洞口內打著‘執事’、走在婚禮隊伍中的一個乞丐,與旁邊坐在花轎上的姑娘形成了強烈對比,由此可見馬廉先生的藝術視野是多方面的。他鍾愛中國傳統戲劇,我記得小時他邀請灤州(今唐山)皮影戲團來奶奶家表演,戲中的演技,特別假腔的發音逗得從未見過皮影的孫兒嫡女們好不開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