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今年我國將出臺全面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意見

  • 發佈時間:2016-02-04 07: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沈慧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中國海洋事業再上新臺階,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亮點紛呈。2016年,我們又將領略哪些“海上風光”?請隨記者到全國海洋工作會議上看看吧。

  藍色經濟轉方式

  穩步增長的“藍色經濟”正從規模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

  2015年,我國海洋生産總值預計近6.5萬億元,按可比價同比增速約達7%,海洋事業“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海洋生産總值年均增速8.1%,到“十二五”期末,佔國民生産總值比重近9.6%,涉海就業人員超過3500萬人。

  2016年,我國藍色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快:將統籌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海洋高技術産業基地的實施與建設,積極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高端海洋裝備和海水淡化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探索破解制約海水淡化産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進一步拓寬促進海洋産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統籌推進特色海洋産業園區、海洋高技術産業基地、科技興海産業示範基地等建設,加強對海洋産業核心技術的攻堅力度,探索運用保險、證券、風險投資等手段推動海洋産業轉型升級。

  此外,還將完成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搭建數據交流共用平臺和會商機制,建立海洋經濟季報制度,提高海洋産業數據的廣度、深度和頻度,形成有標誌性、影響力的指標、指數,提升海洋經濟運作監測評估和資訊服務能力。

  碧海白沙不是夢

  2015年,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大踏步向前的一年。

  這一年,“藍色海灣”整治工程實施,各地結合陸源污染治理,實施環境綜合整治、退堤還海、清淤疏浚等措施,恢復和增加海灣納潮量,因地制宜建設海岸公園、人造沙質岸線等海岸景觀,推動16個污染嚴重的重點海灣綜合治理,完成50個沿海城市毗鄰重點小海灣的整治修復,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積減少10%;

  這一年,“南紅北柳”生態工程實施,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濱海濕地、河口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南方以種植紅樹林為主,海草、鹽沼植物等為輔,北方以種植檉柳、蘆葦、鹼蓬為主,海草、濕生草甸等為輔,其中南方新增紅樹林2500公頃,北方新增蘆葦4000公頃、鹼蓬1500公頃、怪柳林500公頃;

  這一年,“生態島礁”修復工程實施,各地開展受損島體、植被、岸線、沙灘及周邊海域等修復,開展海島珍稀瀕危動植物棲息地生境調查和保育、修復,恢復海島及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利用中央海域使用金實施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及生態保護項目總計230余個;

  這一年,以岸基、海基、空(天)基組網監測為基礎,構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重點的國家海洋環境實時線上監控系統;實現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大於36%目標,累計修復岸線2000余公里……

  為了更好地呵護海洋生態,2016年,我國將出臺全面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的意見,探索推進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區域限批制度,抓好重點海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制度試點工作,沿海各地結合實際推進生態補償和損害賠償制度建設;推進24處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

  同時,重點加強海域海島管理促進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探索建立海島生態紅線制度、海島生態補償和生態損害賠償機制,完成《無居民海島審批辦法》的報批工作。

  海洋科技再發力

  2015年9月22日,湖北武漢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碼頭,我國裝備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之一——“向陽紅01”船正式下水。

  這是一艘滿足深海海洋多學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現代化海洋綜合科考船,船總長99.8米、滿載排水量4980噸,巡航速度12節,續航能力1.5萬海裏,技術水準和考察能力達到國際海洋綜合考察船先進水準,為國家深海及大洋區域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提供了海上移動實驗室和試驗平臺。

  大洋科考再添“利器”,只是2015年我國海洋科技強勁發力的一個縮影。新建南北極科考站,新建極地破冰船,組建南極航空隊,初步構成極地區域的陸—海—空觀測平臺;實施深海採礦試驗工程、深海探測工程、深海生物多樣性研究與資源勘探開發專項,建設蛟龍號等國家大型深潛裝備應用共用平臺和深海空間站;完成海洋一號C/D衛星和海洋二號B/C衛星等4顆業務衛星及配套地面系統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完成新一代海洋水色衛星和海洋鹽度探測衛星2顆科研衛星預研……多措並舉,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貢獻率達到60%。

  為強化海洋科技,2016年我國將組織完成第7次北極科考,力爭開展首次中俄聯合北冰洋考察,繼續完成第32次南極科考任務,開展新建破冰船建造工作,做好大洋第39、40航次科考調查;實施深海採礦試驗工程、深海探測工程、深海生物多樣性研究與資源勘探開發專項,建設蛟龍號等國家大型深潛裝備應用共用平臺和深海空間站,壯大深海資源調查與開發裝備産業,全面系統提高深海技術裝備水準。(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