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益服務創新讓中國更多老人樂享晚年

  • 發佈時間:2016-02-03 16:05:5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2月3日電(記者程雲傑)春節將至,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全國近100個城市建設的“暖心工程”服務站也變得更加忙碌,不少高齡老人、貧困老人、失能老人都收到了年貨。

  101歲的翟德溥老人在哈爾濱市道裏區“暖心工程社區服務站”的照顧下身體健康,喜悅之餘揮毫寫下了一個“福”字,裏面藏著“祿壽喜”。

  平時,道裏區的100戶特色居家養老互助點還會為老人們舉辦特色剪紙、鍵盤聲樂、書法繪畫、益智遊戲、手工編織等文化娛樂活動,提供日間照料、老年餐桌、理髮助潔、醫療體檢、居家服務、精神慰藉等服務,讓獨居老人在互幫互助和互相學習中感受更多歡樂,不再孤單。

  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還會走訪轄區內的老人,為那些沒有退休金、生活困難的老人接洽社區居委會和低保部門,幫助他們辦理低保、又和附近的助老志願者聯繫,幫助困難老齡群體安享晚年。

  家住哈爾濱市道裏區的張鳳英老人,老伴過世後子女又不在身邊,正是因為社區服務站志願者的陪伴,才變得開朗起來,經常和老姐妹一起外出活動,並加入了服務站的助老志願者隊伍。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傳進在對這一項目進行評估時指出,雖然市場力量已經越來越關注養老産業的利潤空間,但主要還是將眼睛盯在了那些具有支付能力的老人群體身上,對於“三無”“貧困”等弱勢老人的福祉的改善,不僅難以盈利,反而需要投入資源,因而企業一般不願進入,這就凸顯了公益助老服務的重要性。

  陶傳進認為,暖心工程的創新之處就在於它通過對公共服務的遞送激活了街道居委會與當地小微企業的互動關係,形成了中央、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公眾共同參與養老服務供給的模式。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15.5%。預測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億,屆時每3人中就會有一個老年人,且90%以上的養老會在社區中進行。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兼老齡和社區公益發展部主任繆瑞蘭指出,“暖心工程”雖然是一個公益項目,但是已在實踐中形成了動員體系,成為提升社區治理水準的有力抓手。

  記者了解到,山東濟南市天橋區堤口路街道辦事處在暖心工程社區服務站的建設過程中就綜合利用了財政撥款、企業贊助和社會募捐,改變了養老服務由政府包辦,資金由財政包乾的單一局面。2015年,這個街道社區共籌集資金和物資300余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支援10萬元、地方財政資金180萬元、募集社會資金近30萬元,全部用於改善受助老人的生活和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惠及轄區9000余位老年人。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戚學森把堤口路街道稱為“暖心工程”的“種子田”,從中可以看到公益助老項目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和生命力。

  自2013年開始實施至2015年年底,“暖心工程”已累計爭取中央財政資金295萬元,募集社會資金1435萬元,撬動地方財政配套資金6839.5萬元,通過基金會的總資金投入為1730.14萬元,項目總投入為8569.60萬元,惠及了近100個城市、200多個社區的6萬多困難老人。

  民政部部長、全國老齡辦主任李立國此前曾表示,中國空巢和獨居老人近1億人,60歲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人,幫扶困難老年人是中國發展老齡事業的重中之重。

  人們注意到在“暖心工程”的項目區,不少老年人不僅走出了孤獨、憂鬱的生活,而且還組成了銀發志願隊,由低齡老人志願者照顧和幫助高齡失能老人的情況十分常見。

  “每個人都有年老體衰的時候,對老年人的照顧和關愛是一個愛心傳遞的過程,它反應了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尚,只有讓老有所養,小康社會的建設才能給中國人的未來帶來更多幸福的溫度。”繆瑞蘭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