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植根故土綠成行
- 發佈時間:2016-02-01 05:20:4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春節臨近,農民工返鄉大潮來臨。越來越多的返鄉人在糾結新的一年是回城市繼續打工,還是留在家鄉創業。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眼下的返鄉創業熱潮帶動下,他們中的很多人將會加入創業大軍。據農業部最新統計,目前我國返鄉創業農民創辦小微企業23.7萬家,農産品加工企業45.5萬家,休閒農業各類經營主體180萬家,農民合作社達147.9萬家,農民創新創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過去,農民工“一人打工、致富一家”,對於社會的效應,被業界稱為“做加法”。而今,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一方”,則成為“做乘法”。從“加法”到“乘法”,返鄉創業讓農民工成為“全民創業”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解決就近就地就業
一大批農民工帶著項目、資金、經驗回鄉創業,不僅使自己完成了從農民工到企業家的蛻變,更帶動了農民就近轉移就業
“持家打工兩不誤,月工資3600元,真好!”江西省永豐縣沿陂鎮鴨田村38歲的謝高英從原來的留守婦女成為當地給力鳥食品公司的一名生産工人。公司60多名一線員工中有50多名來自附近村莊,每年從公司獲取的勞務報酬大約235萬元。而企業每年近百萬羽的鴨子需求數量,直接帶動了100多戶農民通過養鴨子致富。
給力鳥食品公司是農民工楊小金創辦的。2009年,楊小金回鄉創業。他外出打工16年,其中有8年從事餐飲業,因此對食品行業很感興趣。通過市場調研,他把目光瞄準了泡椒鳳爪,並研究出了獨特配方。産品投入市場後,一炮打響。自2011年12月起,公司每天都有幾萬元的銷售額。嘗到甜頭的楊小金一鼓作氣,又先後研製開發出水晶豬脆、醬烤鴨等系列産品。
農民工創辦的企業,不僅對自己有價值,對整個社會也具有價值。目前楊小金的公司擁有員工60多人,專業技術人員7人,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返鄉創業不僅讓他完成了從農民工到企業家的蛻變,也帶動了大量周邊村民就業。公司每天加工的泡椒鳳爪數以噸計、加工鴨子2000羽以上,為群眾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並促進了當地水禽養殖業的發展。
“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産力”。據介紹,僅2015年,永豐縣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約1億元,扶持返鄉創業農民工720人,吸引返鄉就業3300人,帶動就近就地轉移就業4900多人。縣裏出臺了“千人創業、萬人就業”扶持政策,專門開設返鄉民農工創業綠色通道,把返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與外商投資同等對待。對有一定技術、一定資本和創業願望的返鄉農民工,免費進行創業培訓,提供貼息小額擔保貸款,幫助他們提高經營能力。
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有兩個特點,一是創業人數在增加,二是就地、就近就業的趨勢更加明顯。有一大批農民工帶著項目、資金、經驗回鄉創業,帶動了群眾就近就業。人社部監測的農村勞動力中自主創業同比增長3.1%,高於總體轉移就業人數的增幅。
農民工就業面臨就業難、招工難“兩難”的結構性矛盾。普工招工難反映農民工供給的有限性,技工招工難反映技能人才的短缺性。而返鄉創業恰恰是打通兩難的關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傳義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了數以百萬計的中小微企業,這有利於讓眾多創業創新主體、資源參與發展,帶動農民就近轉移就業、利用農閒時間充分就業,同時,也改變了大企業與小微企業的結構失衡,增強了經濟彈性。
引領産業結構調整
創業形成的集聚效應優化了當地原有的産業結構,配套和相關産業均得到了協同發展,成為推動鄉鎮二三産業、民營經濟發展的草根力量
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正成為實實在在的推動力量。他們中有的是原來在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打工,回鄉創辦類似企業;有的在打工地已經創業,轉移到家鄉;有的是引領自己打工的企業到家鄉辦分廠,自己做經理。而他們創辦的企業中,相當一部分是承接了東部地區梯度轉移産業,有的是整廠遷移,有的是部分産品生産基地遷移,有的是産銷鏈條的一個環節遷移。
農民工創業,即使是農業,也並非傳統的大田種植,而是有相當部分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的新農業。河北省隆化縣鄉土優秀人才曹建平2012年成立了豐源食用菌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與黑龍江食用菌研究所等合作,前期投資500萬元,租用土地面積150畝,購進黑木耳菌棒生産設備,高薪聘請技術人員全程指導,年生産栽植黑木耳150萬棒,實現經濟效益150余萬元。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形式發展黑木耳種植,由他提供菌棒,免費提供技術指導。
更讓人欣喜的是,農民工創業已經樹立起品牌意識,“我們要賣牌子貨,做百年老店”。山東省高青縣蓑衣樊村農民劉樹海返鄉辦起了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當初,他花30多萬元,從北京買來國內最先進的醫用膠帶製造設備,可他生産出的膠帶不是黏度過大就是黏度不夠。劉樹海和技術員們花了3個月的時間“憋”在車間,反覆試驗,最終掌握了生産醫用耗材的核心技術。如今,已在傳統銷售的基礎上與阿里巴巴合作開展線上銷售,市場前景廣闊。
創業形成的集聚效應優化了當地原有的産業結構,配套和相關産業均得到了協同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觀光業是朝陽産業,有著非常誘人的發展前景。劉樹海與村民聯合創辦了大蘆湖農莊和大蘆湖文化旅遊公司。大蘆湖農莊主打大蘆湖品牌,開發出的蟹田米、稻田蟹系列産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周邊區縣超市。依託水鄉特色,他們策劃開展了稻田釣蟹比賽、千人捉魚、渾水摸魚、稻田插秧等活動。
農民工返鄉創業把在發達地區獲得的資金和市場觀念、技術、管理帶入家鄉。他們點燃了當地非農産業的火種,一些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生發出來,鋪墊著工業化的發展基礎。少數地方農民工返鄉創業起步早,已培育形成了縣域經濟的支柱産業。
緩解農村三留守問題
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優化勞務輸出地的人口結構,緩解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村三留守等農村社會問題
除了這些經濟方面的效應外,農民工返鄉創業還有助於緩解農村社會問題。以前,農民紛紛外出打工“淘金”,農村呈現以婦女、兒童、老人為主的社會現狀,空巢老人無人照顧,留守兒童缺乏關愛,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隨著外出務工規模逐步擴大,農村社會管理壓力越來越大,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此産生。解鈴還須繫鈴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如何把他們的父母留在家鄉就業,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家住貴州省天柱縣長團村的楊伍元,與妻子在浙江、廣東等地打工已有7年,家裏的小孩和老人是他們出門在外時時刻刻牽掛的。眼看孩子3歲了,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他更是憂心忡忡,想回家照看孩子,但又為回鄉後的經濟來源發愁。去年年初,他了解到縣裏有多項支援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政策後,便同弟弟楊仁武回到縣城開辦了兄弟紙廠,一家人得以團圓。
天柱縣通過開展農民工就業培訓和“農業三小工程”以及微型企業扶持等政策,搭建好留守兒童父母回鄉創業就業平臺,引回外出務工人員,減少留守兒童數量,解決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問題。據不完全統計,該縣2015年比2014年減少留守兒童4370名。
據介紹,貴州省制定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措施,幫助其父母返鄉創業就業,逐年減少該群體存量,要求每縣每年減少人數不低於10%。據貴州省印發的文件,到2017年,力爭引導20萬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家庭勞動力返鄉創業就業,為其提供職業技能、農村實用技術等培訓,及創業擔保貸款、場租補貼、創業補貼等支援。
事實上,當前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村三留守等現象背後,正是農村人才流失問題。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也正需要返鄉農民工這樣的“新鮮血液”。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的農民工回鄉創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企業家,支援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成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