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桉樹:生態的殺手還是衛士?

  • 發佈時間:2016-02-01 05:20:4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閱讀提示

  桉樹作為我國主要速生豐産樹種之一,為緩解木材供需矛盾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桉樹的大規模種植,由桉樹所引發的生態爭議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當前,在南方桉樹主要種植區,有關桉樹破壞生態的傳言頗多,諸如:桉樹毒性強、毒效長,污染水質,桉樹“林下不長草、林上無飛鳥”;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種植速生桉嚴重影響水土保持;桉樹嚴重破壞生態,導致南方乾旱。新年伊始,《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桉樹人工林面積居全國第一的廣西,進行調查採訪。

  桉樹成了眾矢之的

  “桉樹水土保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差,對原生物種有極大排抑性,對環境不友好。大面積連片種植,很容易導致土地貧瘠,造成原生物種衰減、退化等嚴重生態問題,形成‘綠色荒漠化’。”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段昌群教授如是説。

  像段昌群教授這樣,認為桉樹破壞生態的人士有很多。廣東海洋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李思東教授呼籲:加快建立健全桉樹種植的監控和防護體系,組織有關專家對種植桉樹區域進行生態環境品質監測;責成地方政府加強對桉樹種植的規劃和管理,界定能種和不能種的區域,發現違規種植要堅決制止。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大規模種植桉樹。在廣西、廣東、福建、海南等水熱條件好的地區,桉樹發展最為迅猛。目前,全國每年由桉樹生産的木材總産量超過3000萬立方米,而全國每年木材總産量不到9000萬立方米,桉樹佔全國木材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保障了我國木材安全。目前,我國桉樹人工林面積達到了440萬公頃,其中,廣西擁有桉樹人工林面積200萬公頃,在其每年2480萬立方米木材産量中,桉樹以1700萬立方米獨佔約70%。

  隨著桉樹種植規模和範圍的不斷擴大,經營週期的不斷縮短和連栽代數的增加,桉樹人工林的生態脆弱性進一步凸顯,桉樹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問題進一步激化,以致在全社會引發了一場空前的爭論。從2010年起,南方連續三年大旱,公眾更是把焦點對準了有著“抽水機”之稱的速生桉。

  對國內主要媒體有關桉樹問題的報道,中國林科院林業科技資訊研究所研究員何友均曾專門作過統計分析。何友均發現,從2005年至今的十多年間,桉樹産業問題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熱點:批評和否定桉樹速生林報道佔32.56%。

  “生態學專家對桉樹産業大多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桉樹作為一種速生豐産樹,生長速度快,成材週期短,生命力頑強,易存活,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水分和養料,在同一片土地上,勢必攫取有限的水分和養料,降低地下水位,導致土壤肥力降低,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此外,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大量的天然次生林被毀,極大地破壞了生態平衡。因此,大力發展桉樹速生林的步伐應該減慢、甚至停止。”何友均説。

  桉樹有毒嗎?

  農曆臘月,北方天寒地凍,廣西崇左東門林區依舊鶯歌燕舞、綠意盎然。一棵棵粗大的桉樹拔地而起,直插雲霄。樹下是密密麻麻的灌木、雜草,由於近期沒有人工清除過,這些雜草已長到一人多高。

  東門林區面積達31.5萬畝,屬國有東門林場經營。東門林場場部位於廣西崇左市扶綏縣東門鎮,每年無性繁育良種桉苗5億株,是亞洲最大桉樹基因庫、廣西最大桉樹苗木科研和生産基地。東門林場除了東門鎮31.5萬畝林地外,還在南寧、百色、梧州、賀州、桂林等地30多個縣市擁有場外造林面積超過33萬畝。這些人工林以速生豐産的桉樹為主。

  眼前這片桉樹是由華僑分場26林班1993年4月所種,面積150畝。關於桉樹“林下不長草、林上無飛鳥”的傳言,被林中悅耳的鳥語和茂密的雜草一掃而光。

  當聽到有人問起“桉樹是不是有毒時”,東門林場辦公室主任梁孟品忍不住笑了。他隨手薅下一把桉樹葉,當著大家的面塞進嘴裏,皺著眉嚼碎了咽下去。“桉樹含桉葉油,味道不好,但是肯定沒有毒。你們看,我這不好好的!”

  “所謂桉樹有毒,只是社會上的誤傳。眾所週知,澳大利亞國寶樹袋熊以吃桉樹葉為生,如果桉樹有毒,樹袋熊早就滅絕了。不少藥物喉片中也含有桉葉油成分。”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主任謝耀堅肯定地説。為搞清桉樹究竟有沒有毒,謝耀堅多次去桉樹原産地澳大利亞調查。他發現,澳大利亞從南到北各大城市飲用水源的涵養林基本上都是桉樹林。非常注重健康和生態安全的澳大利亞人從未説過桉樹林區水源不好,更不要説指責桉樹有毒了。

  44歲的林場子弟潘茂川在自己承包種植的桉樹林裏放養了3000隻雞,7個月左右出欄,每年能養兩茬。因為純自然散養,肉味鮮美,城裏飯店都到府收購,每斤能賣18元。扣除黃鼠狼每茬大約吃掉300隻左右的損失,他每年凈掙4萬元。僅此一項,比起他以前出門打工每年萬把元的純收入要高得多。“要是桉樹有毒,蟲子也活不了。我養的雞不是毒死,就要餓死。”潘茂川説。

  桉樹起源於乾燥少雨的澳大利亞,為緩解太陽炙烤,桉樹葉子著生方式屬於下垂懸挂的,樹冠看上去很稀疏,透光性很好,適於林下動植物生長。謝耀堅認為,由於桉樹林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又是集約經營的純林,其生物多樣性比自然生態系統肯定簡單多了。據對雷州半島5個不同地點桉樹林下的採集調查,桉樹林下植物種類共計61科127屬150種,表明桉樹人工林並未顯著降低雷州半島的森林植物多樣性。福建長泰岩溪林場洪長福等人對漳州尾巨桉林下植被調查也表明:林下植被共有29科49屬53種。在桉樹原産地澳大利亞,桉樹林中動植物資源豐富,隨處可見袋鼠、鳥類。

  “現實中確實存在個別情況,桉樹林下植被很少。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是桉樹種得太密,每畝300株以上,林下無陽光,營養競爭激烈,造成植被稀少;二是有些地方在造桉樹前本身就沒有植被,但桉樹長起來了,只能説明桉樹的適應性強;三是人工撫育強度太大,除草及時、徹底,高度集約經營,導致林中沒有雜草。”謝耀堅説。

  桉樹有害水土嗎?

  有人説,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污染水質,導致水土流失、地力枯竭、地下水位下降。真是這樣嗎?

  走在廣西高峰林場桉樹林間,不一會鞋底就濕透了。高峰林場總面積89萬畝,跨武鳴、賓陽、上林3縣,以及南寧市興寧、青秀、西鄉塘3城區,木材蓄積量26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3.7%。由於森林茂密,小氣候極其宜人。

  “桉樹根系只有4米深,地下水一般都在幾十米深處。説桉樹吸幹了地下水,純屬無稽之談。”廣西林科院副院長項東雲研究員説。恰恰相反,桉樹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經光合作用合成幹物質時耗水量較小。科學研究表明,生産1公斤重量的幹物質,桉樹耗水為785升,松樹需1538升,相思、黃檀、香蕉需1323升。桉樹單位收穫量所消耗的水分只及針葉樹種的51%。由於桉樹生長快,總的用水量可能會比其他樹種多一點,但桉樹都是種在降水充沛的地區,問題不大。

  謝耀堅曾在廣東雷州半島作過監測,發現桉樹水分蒸騰只佔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年蒸騰加蒸發總量不到1100毫米,遠小于當地年均1500毫米的降水量,不會造成地下水減少。他參與的中澳合作“桉樹與水”項目研究結果也表明,雷州半島桉樹林水源涵養功能很好,夏季對地下水的補給很明顯。

  在高峰林場長客分場,鬱鬱蔥蔥的桉樹林下,有一座龍門水庫。碧波如玉,順著山谷,盪漾開去。高峰林場林業研究中心主任魏國余走到水邊,使勁跺了跺腳,一群小魚驚慌著奔逃。“分場職工喝的都是這裡的水。庫裏從不投餌料,魚好吃著呢!”魏國余説。

  桉樹林間水清魚肥,為何有人説桉樹污染水質呢?

  2015年9月,廣西林科院組織調查組,專程來到廣西柳江縣龍懷水庫。之所以調研龍懷水庫,是因為新近有媒體報道,龍懷水庫周邊種桉樹,導致水庫水位下降、水體富營養化。調研組實地調研發現,水庫壩首入口處一側山體種有連片桉樹,距水庫最近處約為200米,大部分距離水庫500米以上。桉樹林下方為原生植被、苗圃、果園。山腳發現明顯溪流,水體冰涼清澈,兩側原生植被保存完好。調查組分別提取水庫水和桉樹林地表水各500毫升。檢測結果顯示:龍懷水庫水存在明顯魚腥臭味,總磷、總氮超標;桉樹林地表水無異味,水質優良。進一步調查發現,龍懷水庫水質較差,是因養魚過量投放飼料,與桉樹無關。調查組又調取了龍懷水庫過去10年間降水量與入庫量數據,發現庫容量與降水量變化趨勢一致。原來,龍懷水庫前不久排水降低水位,以進行第二次水庫除險加固。

  “所謂桉樹導致水質、水位下降,純屬無稽之談。”項東雲説。

  “桉樹致旱”是真的嗎?

  2010年以來,我國西南連續幾年遭遇大乾旱,有傳言説是桉樹引發的。為此,國家林業局與中國氣象局專門組織專家組進行現場調查,最後形成了一份《關於西南地區旱災成因及桉樹種植對旱災影響的調研報告》。

  “西南大乾旱與桉樹完全沒有關係。2010年以來西南乾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和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多,東亞地區也呈現加劇趨勢。自2009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偏暖,出現了新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引發大氣環流異常,導致全球範圍內多個國家發生乾旱。對於中國而言,厄爾尼諾使北方冷空氣難以南下影響西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濕氣流較弱,西南地區水汽供應不足,加上雲貴高原本身特殊地理位置,西南乾旱就接連發生。”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研究員陳峪説。作為調研組專家,陳峪深入西南旱區和桉樹主要種植區,作了深入細緻的考察。

  陳峪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我國西南地區是多種季風環流影響的過渡交叉地帶,乾濕季節分明。根據統計,近年來頻繁發生乾旱的雲南,自西元1300年到1979年,總共發生大旱75年、小旱126年,每9年就是一個大旱年。氣候是由全球洋流、氣旋和季風來影響的。森林可以改善局部的小氣候,比如增加空氣濕度,但對於大的區域或全球尺度氣候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我國桉樹80%左右分佈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沿海省份,雲南、四川、湖南、江西、貴州等省約佔20%。廣西桉樹主要分佈在東部和南部,乾旱嚴重的河池、百色等西北部很少種植。四川桉樹種植面積8萬公頃,主要分佈在成都平原周邊地區,乾旱嚴重的攀枝花地區種植較少。雲南桉樹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在思茅和楚雄等地,乾旱最嚴重的曲靖很少種植桉樹。“説桉樹是造成雲南乾旱的罪魁禍首顯然是沒有根據的。”

  關於桉樹人工林對生態的負面影響的爭議,其實在國際上也曾發生過。謝耀堅説,在印度、巴西、肯亞等大量引種桉樹的國家,關於桉樹導致地下水下降、地力衰退甚至致癌的傳聞甚囂塵上,印度甚至發生大規模的毀桉事件。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期的學術對立最終引發了一場對桉樹生態作用空前的、全球性的大討論。最後,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不得不出面,組織瑞典、巴西、西班牙、澳大利亞、英國和法國的科學家,對桉樹人工林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並於1985年出版了《桉樹的生態作用》一書。該書認為:桉樹人工林對貧瘠土地有恢復作用,對輪伐林地沒有發現不可轉變的地力衰退現象;桉樹人工林並不像常被人們指責的那樣不適於鳥類生活。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調查結果,肯定了桉樹人工林在生態方面的正面作用,關於桉樹的全球性爭論由此基本平息。

  關於桉樹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樹屬及其親近桉樹屬、杯果木屬和傘房屬植物的總稱,種類非常多,共有900多種。桉樹是常綠木本植物,其中大部分是喬木,絕大多數自然分佈于澳大利亞,少數幾種分佈于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

  桉樹是世界上長得最快的樹木。一棵30釐米高的小苗栽種下去,一天可長3-5釐米高,一個月可長1米多高,當年就可以長到8米甚至10米高。桉樹生長快,成材週期短,一般5年即可成材,個別情況甚至3年就可採伐。而我國北方生長較快的落葉松,至少要50年才能成材。對不同環境下植物光合作用比較研究表明,桉樹具有強生産力和強固碳能力。因而,桉樹是利用價值較高的樹種之一,現在被成功引種到世界上120多個國家,木材主要用於制漿造紙和人造板原料,也可作為實木用材,林副産品可提取桉葉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