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環境迎“雁”歸
- 發佈時間:2016-02-01 05:20:4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均衡地區間産業佈局、帶動縣域勞動力就業、破解留守家庭困境的務實之舉。各級地方政府應著力營造環境,把農民工的“鄉愁”化作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當地4名返鄉農民工中,就有1人創辦的企業存活期超過3年。顯然,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成功率可能比很多人想像的高得多。在很多農民工外出務工大省,過去,一隊隊農民工如大雁般向外遷徙謀生。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回鄉投入創業浪潮,推動“歸雁經濟”興起。從全國來看,返鄉農民工已經成為創業熱潮中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一般來説,農民工外出務工存在生活成本高、就業層次低、勞動強度大、居住保障差的狀況。他們的就業滿意度很低,流動性很高。過去,這個擁有2億多人的龐大群體對穩定就業的預期不高,對職業發展感到迷茫。如今,農民工就業的心態已經發生明顯變化,尤其是佔總量一半左右的“80後”農民工。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溫飽,而是期待獲得認同和尊重。但在外就業,卻很難融入當地,缺乏歸屬感。在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和資金之後,返鄉創業發展成為其中不少人的選擇。
人們常説,“就業難,創業更難”。對農民工來説,創業確實不易。有的有條件、有能力,但是缺乏創業的勇氣;有的有勇氣,但是缺乏創業的“金點子”,不一而足,難免在創業之路上碰壁。儘管如此,事實上在不少縣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成功率比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率要高不少。因為,總體上農民工更加吃苦耐勞。在大中城市的務工生涯,讓一部分商業意識強的農民工在閱歷、見識、情商、技能等方面得到歷練,彌補了知識技能的不足。選擇創業項目時不會一味追求“高大上”,會更為謹慎,較少激進冒失,大多選擇打工期間所從事的領域、熟悉的行業。
當下,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是均衡地區間産業佈局、帶動縣域勞動力就業、破解留守家庭困境的務實之舉。東部産業轉移讓中西部地區創業有了發揮的空間,在此過程中,不論是轉移産業本身,還是所能拉動的配套産業,都蘊藏著巨大機遇。農民工返鄉創業,使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本、資金、資訊逆向流動到不發達地區,挖掘後發展地區的潛力和市場需求,創辦企業、發展實業,彌補欠發達地區及縣域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返鄉創業順應了當前勞動力結構性變化的趨勢,使得富餘勞動力就地就業,也利於遏制農村空心化,消除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後顧之憂,健全農村社會治理機制。
隨著中央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各地政府已經把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擺上重要位置。不過,創業畢竟是創業者承擔投資成本和風險的自主選擇,成敗取決於經濟效益,政府不能強制要求回鄉人員如何創業。各地要實行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結合,遵循市場法則,尊重創業主體,政府簡政放權,著力解決創業中的政策和制度問題,改進服務管理。
調查顯示,期望“提供信貸資金優惠和支援”是農民工創業時最希望政府能給予的幫助。把農民工的“鄉愁”化作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地方政府反覆琢磨的事情。而讓農民工成為創客的最重要一環是更順暢地獲得創業資金。財政補助形式的支援不應是長久之計,銀行作為社會最大的資金流動平臺,應該建立完善的低息創業貸款政策,讓創業貸款更加易行。全國2.74億農民工中,不乏創業創新人才,盡心呵護農民工的創業夢想,讓他們大展身手,將會展現出無限的潛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