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書店”的生意經
- 發佈時間:2016-01-28 03:29:42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黃勇娣
幾天前,滬閔路上,一座規模不太大的商場裏,突然出現了源源不斷的客流,讓打掃衛生的阿姨連呼“看不懂”。
原來,是滬上被呼為“最美書店”的鐘書閣,走出松江泰晤士小鎮,在老閔行地區開出了第二家連鎖店。而今年5月,鐘書閣在中心城區的第一家店也將正式開張,選址就在“高大上”的久光百貨旁邊;同時,在日月光廣場的開店事宜,已在緊鑼密鼓地洽談之中。此外,揚州、杭州等地的鐘書閣,也將陸續開業。
此前,位於泰晤士小鎮的鐘書閣,因為設計獨特的“美麗”環境,更多被當成了一個觀光景點,還曾遭遇“菜場般熱鬧”的尷尬,書店主人也更願意談心目中的理想書店,而對於“最美書店”到底是如何生存的,一直未有很多的揭示。
如今,是鐘書閣進入了快速擴張階段?實體書店的“春天”真的來臨了嗎?“最美書店”能夠找到盈利模式嗎?
另一片風景
鐘書閣的第二家店,在閔行公園的北側。試營業當天,記者找過去,只見一座規模不大的商業廣場,外立面挂著許多廣告牌,三樓的鐘書閣標識並不起眼,整個廣場人不多。
但通往鐘書閣的電梯門一打開,記者有點驚訝了。這裡就像一座英式教堂,裏面燈光柔和、溫暖舒適,一路走過去,靜悄悄的,但書架旁、茶桌前、書廊裏,到處是人。站在電梯門口的工作人員小陸,手裏本子上已畫了大半頁的“正”字。“一個上午,起碼來了五六百名客人。”小陸也很好奇,書店並沒有做什麼廣告,怎麼好像附近居民都知道了。
“原本,旁邊有一家鐘書書店,已經開了10多年了,有著一大批忠實的老讀者。”鐘書閣的創始人、鐘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浩告訴記者,因為地鐵5號線江川路站的建設,鐘書書店不久前被拆了,為了對遠近的老讀者負責,自己思考再三決定,索性在這裡開一家更大型、更漂亮的鐘書閣。為了這一決定,他一口氣砸進了500多萬元,而這還只是裝修的費用。
而位於泰晤士小鎮的第一家鐘書閣,兩期加起來共1600平方米,累計投入已達1000萬元。到目前為止,這家鐘書閣還在虧本經營。不過,從2013年開始,鐘書閣每年都獲得國家財政部的扶持,累計扶持資金已達700萬元,大大緩解了“最美書店”的生存壓力。
“理想化”陷阱
“當初,他就是想要做出心目中的最美書店,根本沒算過要投入多少,也沒想過今後要賺錢。到裝修結束,我們才發現,已經投入了那麼多!”金浩的夫人徐雅娥告訴記者,1995年,已經是“上海十佳青年校長”的金浩突然提出辭職,對此,徐雅娥還有點無法理解,但到了2013年,她已完全相信丈夫的決定,並拿出開書店的多年積蓄來支援他,夫妻倆同心協力打造“最美書店”。
1961年出生的金浩,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和藹文氣的語文老師。實際上,從1980年起,他確實當了15年的農村語文老師,把松江浦南的新五小學辦得聲名鵲起,被評為“上海十佳青年校長”……但1995年,35歲的金浩提出了辭職。
他給出的解釋是,自己對教育理論潛心研究多年,期望成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那樣的人,並想要在教育領域進行一些改革探索,但當時的體制環境還有種種限制,所以自己決定到體制外作一些嘗試。開書店,“營造自由放鬆的美麗環境,讓孩子們主動融入求知”,成為他的新事業。
“鐘書”,是他女兒的名字,也成為了他書店的名字。從1995年在松江開出的第一家書店開始,他已在金山、奉賢、閔行等地區開出了16家鐘書書店。讓人驚訝的是,在實體書店生存艱難的當下,每一家鐘書書店都較好地實現了盈利,並牢牢吸引了周邊的讀者群。比如松江的第一家鐘書書店,3年前搬到了偏僻的弄堂裏,但讀者一點也沒減少,現在年銷售額可達上千萬元,是普通書店的10多倍。正是這樣的成功,讓他有了打造“最美書店”鐘書閣的底氣。
身邊“藝術館”
按照金浩的理想,每家鐘書閣都有不一樣的設計,它不像傳統書店那樣到處是書,而要成為當地居民身邊的小型藝術館,注重打造文化環境氛圍。比如泰晤士小鎮裏的鐘書閣,在定位和風格上體現了海派文化,由獲得過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的高級建築師俞挺操刀設計,營建“讀書人的聖殿”,其中還有一個由書海形成的迷宮“九宮格”。位於閔行的第二家鐘書閣,設計上則運用了“萬花筒”的元素,要表達的是“書中的萬花世界,萬花筒中的大千繁花”。而將在靜安區開出的鐘書閣,則主要突出了“斑馬線”元素,提醒年輕白領“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不妨停留、休憩片刻,充一充電再出發”。
即將在外地開出的鐘書閣,也與當地文化充分融合。比如即將在揚州開出的鐘書閣,將特別突出線裝書概念;在杭州開出的鐘書閣,則將體現當地的絲綢文化元素。
2013年4月,第一家鐘書閣開出後,在“五一”期間就迎來了第一撥接待高峰。當時,最高一天來了上萬人次,其中六七成是觀光遊客。這些遊客來到“最美書店”,拍照留影、大聲喧嘩,不少書籍還被翻得破損了。
人流,就是商機。如今,不少實體書店為了轉型,越來越注重研究消費者需求,嘗試在賣書的同時“賣”生活方式,有的甚至在書店裏賣起了蔬菜,美其名曰“方便讀者下班買菜做飯”,有的書店裏60%以上銷售額來自非圖書類。因此,有人提醒,鐘書閣人氣這麼高,可以順便賣一些別的産品,或者拓展一些其他生意,肯定有賺頭。
但金浩表示,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開書店”,事情做多了,肯定都做不好,同時也破壞了書店的氛圍。因此,他的鐘書閣裏除了賣咖啡、茶,給讀者營造良好的看書環境,其他東西都不準進入銷售。
另類“大鍋飯”
“大鍋飯”被人唾棄,而金浩卻將之堅持了20年之久。鐘書的所謂“大鍋飯”,是指對員工基本實行一崗一薪,而不進行績效考核;到了年底,員工自己報一個明年目標,但最終是否完成,並不要緊,也不會影響其報酬。
“員工是要面子的,大家都會憑良心做事。實際上,最後,所有人的目標基本都能完成。”搞教育出身的金浩表示,自己並不喜歡績效考核,也不喜歡制訂一項項標準,那樣就把人的主觀能動性限制死了,員工的愛心和創造力也就很難發揮出來。“有的員工遲到了,但肯定是有原因的,我為什麼一定要懲罰他?”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其實是一種柔性倒逼機制,如果能得到較好地實行,可以讓員工創造更大的價值。
每一家鐘書書店都能實現盈利,也得益於金浩的“老師做派”。對於讀者來説,到鐘書書店,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買到各種新書,即使店裏暫時沒有,只要跟店長説一聲,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幫忙找到。有時候,為了幫讀者買到一本書,他們甚至會到其他書店以高價購買,再以鐘書書店的優惠價賣給讀者。正是這樣的服務,把越來越多的讀者吸引了過來,成為鐘書書店的忠實粉絲。
對於自己的角色定位,金浩一直很糾結:“我並不喜歡成為商人。即使現在,我還是不會談生意,不會討價還價,也不願意欠人錢。但事實上,我又確實是一位商人,必須努力實現盈利,否則書店就辦不下去,那樣,對讀者和員工都是不負責任的……”
如今,他的女兒鐘書已從國外留學歸來,開始在市區開闢自己的全新事業。對於老爸的經營之道,她十分不解,認為其做法過於理想化,並不符合現代化、國際化的理念,並時常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幫助父母實現標準化的管理。然而,金老師依然“我行我素”。
品牌“生意經”
雖然外界為鐘書閣的生存擔憂,但金浩信心滿滿。
他認為,鐘書閣的吸引力,主要靠三點。一是美麗,營造優雅舒適的文化環境,把人們吸引過來,他們不知不覺就會讀書、買書;二是服務,對於讀者的各種關於圖書的需求,店員要盡可能滿足;三是選書,如何在全國每年出版的6萬種圖書中選出好書,是對鐘書閣選書團隊的專業考驗,關係到能否真正吸引讀者。
“泰晤士小鎮的鐘書閣,目前還是虧本的。但我已經制訂了目標,力爭三年實現盈利。”金浩説,從2013年4月開張以來,第一家鐘書閣一直人氣高漲,圖書銷售量逐漸攀升,特別是書店二期開出後,效果更明顯,去年一年,店裏的圖書銷量同比翻了一番,照這樣的趨勢,“鐘書閣在圖書銷售一塊,很快就能實現盈利了”。
實際上,除了“書店賣書”的主業,鐘書閣的品牌溢出效應也已經體現出來。
鐘書閣雖然不賣菜、不賣衣服,但為讀者提供咖啡和茶,現在,這一塊銷售額也佔到了三分之一。同時,第一家鐘書閣在二樓專為25歲以下的年輕人和創意設計師打造了夢幻回廊,現在其又一大盈利點就來自於這裡的活動承包。“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舉辦讀書沙龍或是聚會,鐘書閣可以提供從前期策劃到後期舉辦的全套服務。”據統計,去年一年,泰晤士鐘書閣共舉辦了上百場讀書活動,而最近幾天,每天甚至要安排好幾場單位讀書活動; 每次活動結束,每人都會購買幾本書帶回去。
同時,鐘書閣還利用自己對讀者需求的把握,與出版社一起策劃圖書出版,包括教輔、國學、名著等門類,通過這一塊業務獲得了不錯的利潤。因為鐘書閣的名氣越來越響,它在業內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以前,一家書店要向學校、圖書館推銷圖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現在,許多區縣的學校、圖書館都找到府來,大批量採購鐘書閣的各類圖書。現在,鐘書閣的“單位採購”一塊銷售量迅速攀升。
鐘書閣快速開出多家分店,如何承擔得起高昂的房租?同樣是品牌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前,金浩也想過要開更多的最美書店,但一直不敢拓展,特別是進入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但現在,一家家商業地産商找到府來,主動請鐘書閣過去開分店,為此願意大幅減免租金等費用。其中,靜安區的一家商場雖然沒有減免租金,但協商提出了“銷售額分成”的辦法,也能大大減輕鐘書閣的開店壓力。而揚州、杭州、成都、重慶、千島湖等城市的政府部門也找過來,希望鐘書閣落戶過去,以提升那裏的文化品位。
金浩承認,如果不單説“書店賣書”一塊,從整體的品牌經營來看,鐘書閣其實已經開始盈利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