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就業看病養老有保障,心裏就有底”

  • 發佈時間:2016-01-25 01:00:0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56歲的河南新鄭市薛店鎮常劉社區居民常書松在2010年10月以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種著自家的4畝多地。如今他是社區物業公司的一名職工,家裏的瓦房拆遷後,他在社區6層小樓上分了兩套136平方米的房子和兩個50平方米的車庫,兩個兒子一人一套,他的大兒子在附近的雛鷹農牧上班,二兒子在雪花啤酒廠上班。

  常書松除了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收入外,每年還可以獲得集體收益分紅和土地流轉租金,醫保和養老保險個人繳費部分也由集體或政府承擔,小區裏幼兒園、小學、衛生站、居民活動中心都有,並實現了12年小學到高中的免費教育,天然氣也通到了社區。“就業、看病、養老都有了保障,心裏有底。”常書松説。

  如今戶口本上已去掉“農業戶口”的常書松變為市民,得益於其周邊中原食品工業園的發展,目前該工業園已有80多家企業入駐,常劉社區80%的居民都在這裡工作,徹底實現了“家門口的城鎮化”。

  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新鄭市(縣級市)近年來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在實現社保、戶籍、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房屋産權同質化的基礎上,以産業為基礎建設一批新型小城鎮,走出了一條産業帶動就業、激活農民土地財産,同時克服土地短缺的新型就地城鎮化之路,建立行之有效的農民轉市民成本分擔機制,使新市民就業有保障,收入有增加。

  就地城鎮化之所以能持續,關鍵在於有産業支撐。近年來,新鄭市將工廠向組團新區、産業集聚區和專業園區集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形成了以商貿物流、食品加工和生物醫藥為主的産業體系,並在這些産業周邊建設一批新型社區,到2015年底,已有2萬多戶入住新型社區。

  “如果不在産業集聚的地方搞城鎮化而是強行逼農民上樓,就不能保證持續性的就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回遷現象。”新鄭市委書記王廣國説。

  新鄭市建立起一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所有成本支出被列為一份清單,分擔主體和分擔責任一一明確。如政府承擔市政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成本,企業承擔職工“五險一金”和培訓等費用,個人承擔社會保障中的個人部分,社區建設中預留的集體資産則承擔居民的日常開支如水費、物業費等,如有節余,可以替居民繳納社保和養老保險。

  農民進城,一頭是就業,另一頭是宅基地和承包地。在解決就業問題之後,新鄭市正在試行將宅基地等集體建設用地變更為國有土地,給農民的安置房辦房産證,節約出來的地作為集體收益分紅,並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獲得另一份收入,這樣農民變為市民後就把宅基地變為了活的資産,可抵押、可出售。

  新鄭市孟莊鎮雞王社區的王宏昌一家四口人2012年分到了共240平方米的兩套房子,均有房産證。他現在住一套租一套,每月收租金1800元,此外還在集體商業用房中佔20平方米,集體收益用於支付養老金、醫療保險、水費、物業費等,剩餘的還可以分紅。

  該社區周邊有幾家大型鋼材市場和商品市場集中佈局的商貿物流城,能容納數萬人就業,王宏昌和妻子就在這裡打工,每個月兩人的工資加起來近5000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