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調查顯示44.9%受訪者坦言自己有社交焦慮

  • 發佈時間:2016-01-22 08:15:5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社交活動是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但現在有不少年輕人,總覺得自己在人前沒有自信,面對飯局總會有種莫名的緊張,在陌生人堆裏會覺得特別累……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154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4.6%的受訪者坦言害怕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66.7%的受訪者表示,比起網路社交,自己在面對面的社交中更容易焦慮。

  44.6%受訪者害怕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

  調查中, 44.9%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有社交焦慮,31.8%的受訪者明確回答沒有,23.3%的受訪者回答不好説。

  張婷(化名)是一名大一學生,初到新的城市,她熟悉的朋友並不多,面對面的社交很少。“我通常都是在網上和朋友們交流,在朋友圈曬一些自己的動態。我很關心朋友對我動態的回應情況,如果評論的人多,我會特別開心”。對於嘗試主動參加集體社交活動,她坦承會覺得尷尬。

  謝麗麗(化名)是江西省某高校大三學生,她告訴記者,她自己在不熟悉的、人多的場合會非常緊張。“我不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手都不知道該往哪放,放前面、後面都不自在。尤其需要我發言時,這種不自然的感覺更強烈,我不敢看聽眾的表情,因為那樣會更緊張”。

  中國心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華東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舒曼介紹,社交焦慮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從病理的角度來看,是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種交互反應。“通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誘因就會顯著地感覺害怕和恐懼,而且在認知上不能控制,症狀出現在一個月以上”。

  調查顯示,在社交焦慮的種種表現中,害怕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44.6%)是受訪者最普遍的感受。其他表現按普遍程度依次為:擔心在人前出醜(35.9%),周圍沒有認識的人會無所適從(35.8%),參加聚會前會感到十分緊張(32.3%),無法隨意説話和做想做的事情(31.2%),活動後會一直檢討自己“當時”該如何做更好(23.1%),對一些細節或小事會過度分析(19.2%),遠遠遇見認識的人不知該繞路還是打招呼(18.5%),害怕在新環境中重新認識新朋友(16.5%),非常介意有多少人、是誰回應自己的朋友圈動態(15.5%)。僅有8.5%的受訪者以上狀況均沒有。

  “他們在群體性表現中通常與周圍環境不匹配,比如聚會中大家非常熱鬧,但他(她)可能會很安靜,一個人躲在角落。”舒曼表示,社交焦慮症會引起惡性迴圈。“一種是單一迴圈,因害怕而逃避,逃避後更加害怕;另一種是系統性惡性迴圈,恐懼感會延伸至學習、生活等多方面,反過來更懼怕人際交往。”他還表示,社交焦慮症患者在生理上也會更加敏感,“甚至會出現出汗、臉紅、手腳冰涼等不恰當的生理反應”。

  關於“社交焦慮症”的形成原因,舒曼表示,一方面是生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家庭因素。“尤其是童年時的家庭是否有愛的氛圍,對其安全感的培養非常重要。還有社會因素,當下青年大多為獨生子女,居住氛圍不如以前開放,導致許多孩子從小缺乏社交訓練。此外,刺激因素也不可忽視。曾受過刺激的人,刺激情境的存在會使其懼怕”。他還表示,症狀的形成,與性格內向還是外向並沒有太大關係。

  69.6%受訪者表示面對面社交對自己影響更大

  張婷表示,自己平時接觸的人都比較固定,相處模式也固定,但在網路上有不少不熟悉的人,“網路交流看不見對方的表情,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我經常會很焦慮到底該如何回復一個人的消息,有時甚至會在措辭上斟酌許久”。

  謝麗麗則認為,比起網路,她的社交焦慮在實際生活中更明顯。“網路溝通有反應的時間,情緒也能通過語言來掩飾。但在現場就不是了,你的一言一行,細小的反應動作都被人看在眼裏”。

  社交焦慮情況是在網路社交平臺上更重,還是面對面時更重?調查中,66.7%的受訪者回答面對面時更重,13.4%的受訪者回答在網路社交平臺上更重,7.1%的受訪者感覺不好説,僅12.8%的受訪者表示均不存在焦慮。

  哪種社交方式對個人影響更大?調查中,69.6%的受訪者表示是面對面社交,19.4%的受訪者認為是網路社交平臺,10.9%的受訪者感覺兩者對自己影響都很大。

  舒曼表示,網路社交焦慮主要有三種體現:“常見的是反應過敏。因為網路溝通的特殊性,存在誤解和斷章取義的情況。另一個是期待回報上的反應。如網路互動中是否‘公平’,在意自己的付出和別人的‘回報性’反應。再就是網路社交對真實社交的反映,如現實中一個人很自卑,寡言,但在網路中反而會非常活躍,看似相反,其實是一致的,自負是自卑的一種反映。”

  廣州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韋志中指出,社交本身是人的一種社會心理需求,人們通過社交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依附感、歸屬感。在網路環境下,人們偽裝自己、規避風險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更可能産生自主、主導的感覺。總的來看,安全感、歸屬感越低的人越會依賴網路社交。

  克服社交焦慮,61.3%受訪者建議打消心理上的自卑感

  從事科研工作的劉超(化名)坦言,自己小時候曾有過比較嚴重的“社交焦慮症”。高中時他下定決心給自己解開心結。“我在書店和網上查閱了大量資料。最後的結論是,我過於看重別人對我的看法,忽視了自己的存在感。”他表示,後來經過自己有意識地糾正,這種焦慮的狀況慢慢消失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大的突破。

  調查中,57.1%的受訪者認為有適度的社交焦慮是正常的;28.6%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單純的性格問題,不需過分在意;14.4%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心理疾病,需干預治療。

  舒曼表示,患有“社會焦慮症”的人群中,90%的人會感覺得到痛苦,在這部分人群中會有60%的人主動去求助。

  在如何糾正上,舒曼表示,心理學上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小步子方式,心理學上也稱“系統脫敏方法”,從情境中慢慢改變。二是暴露方法,一種強化性措施,患者置身或接觸懼怕的環境、事物並反覆練習,“這對當事人産生的衝擊力更大,痛苦也更多,但效率更高”。此外,利用自身感覺放鬆的事物來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方法。“如果情況特別嚴重,如出現昏厥等症狀,就需要借助藥物治療了”。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調查中,61.3%的受訪者建議有這種心理的人打消自卑感,建立自信心;49.4%的受訪者建議他們多與人交流,或進行社交情景的模擬演練;44.7%的受訪者建議他們在交際中不要過度留意自身言談舉止;43.6%的受訪者認為與人溝通時要看著對方眼睛;19.7%的受訪者建議他們及時向心理醫生求助;13.8%的受訪者認為不必理會,順其自然就好。

  本次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0.2%,90後佔24.5%,80後佔50.1%,70後佔17.8%,60後佔5.7%,60前佔1.6%;男性佔47.7%,女性佔52.3%。杜園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