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科技 > 正文

字號:  

看到朋友圈謠言 僅22.9%受訪者每次都主動辟謠

  • 發佈時間:2016-01-19 07:50: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杜園春  責任編輯:吳起龍

  近日,微信公開課PRO一度刷爆朋友圈,隨後“打開2016微信公開課PRO版連結會被盜取支付寶賬號”的資訊被瘋狂轉發,幾個小時之後,微信官方團隊出面辟謠。各類社交平臺方便了人們獲取資訊和聯絡親友,但時常出現的謠言也干擾著人們對事實的了解。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139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0.5%的受訪者坦言看到讓人震驚、吸人眼球的消息時,第一反應是想辦法確認消息的可信度。53.2%的受訪者認為不動腦子就轉發刷屏是幼稚的表現,但是,僅22.9%的受訪者看到社交平臺上親友熟人發的不實消息時會主動去辟謠。

  看到轟動消息,50.5%受訪者會先想辦法確認消息可信度

  説到轉發謠言,90後陳瀟瀟坦承,她通常也是“參與者”之一。“對於那些令人驚訝的,甚至關乎到人身安全的消息,我都是看到即轉。我覺得,消息一旦是真的,讓更多的人知道會免去他們受傷害,若是假的,也無大礙”。

  杜一然(化名)直言,面對轉發量爆炸式增長的資訊,她通常都會先仔細看一番,辨別是真是假。“如今資訊魚龍混雜真假難分。如果是假的,還幫著轉發,自己也會成為不負責任的傳謠者”。

  看到讓人震驚、吸人眼球的消息時,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什麼?調查顯示,50.5%的受訪者會首先想辦法確認消息的可信度;25.0%的受訪者看罷置之不理,認為自己了解即可;18.5%的受訪者會直接轉發,讓更多人看到;6.0%的受訪者説不好。

  “謠言散播的這麼快,與人們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的狀態有很大關係。”杜一然認為,其實許多謠言稍加思考就會不攻自破。

  陳鵬是北京某高校心理學研究生,他認為,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量越大,人們用在每條資訊上的時間和精力較以前越低。“人們由以前的研讀切換成當下的‘瀏覽式’攝取資訊,留給每條消息的思考時間就少了。當然,很多人在潛意識裏也不願意再去思考了,這反映了當下人們的一種浮躁心態”。

  如何看待朋友圈裏那些不辨真偽就刷屏的人?調查結果顯示,53.2%的受訪者認為這種“不動腦子就轉發”的做法很幼稚;28.8%的受訪者感覺轉發者可憐,“又一個上當受騙的”;24.4%的受訪者認為轉發者是熱心的表現,“太想讓周圍人儘早知曉”;23.5%的受訪者認為這種做法可惱,“見著壞消息就信”;19.8%的受訪者直言這個做法可恨,“圍觀不怕事大”;7.9%的受訪者認為轉發者是裝傻,“傳謠是不負責任的”。

  陳鵬認為,謠言之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頻繁轉發,是因為謠言通常帶有恐懼性或者可能性小的特點。“具體來説,‘可能性’,數學上有個概念叫‘資訊熵’,是用來度量資訊的,描述了資訊的不確定性。如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越小,其熵越高,資訊價值就越大。而人們通常對偏離固有概率的資訊更為關注,這也是好奇心的一種反映”。

  53.6%受訪者認為應追究“謠言首發者”的道德和法律責任

  看到社交平臺上親友熟人發的不實消息,多少人會主動去辟謠?調查顯示,40.3%的受訪者看情況而定;30.4%的受訪者會質疑一下,給轉發者提個醒;僅22.9%的受訪者幾乎每次都會站出來辟謠;6.3%的受訪者直言不會。

  陳瀟瀟表示,朋友圈都是熟人,發現了對方傳播的觀點消息不實時,通常不好意思戳穿。“換位思考,如果我轉發這類消息時有人這麼做,我會覺得沒面子。這就像是當眾駁了人家的面子,讓對方尷尬,我也難為情”。

  陳鵬坦言,微信朋友圈謠言較其他社交平臺難治理,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相互相識。“相互相識不僅會使一方礙于情面不好戳破,另外,獲得集體認同感的需求也更強烈,同樣會讓一部分人不去澄明真相”。

  調查顯示,53.6%的受訪者認為追究“謠言首發者”的道德和法律責任可很大程度上改善現狀;49.4%的受訪者建議建立高效的社交媒體事實審核機制;46.8%的受訪者呼籲用戶別輕信,遇事多求證。受訪者的其他建議還有:公號、“大V”發言要帶頭負責(27.1%);傳謠者與造謠者同罪(23.2%);無需措施,朋友圈具備“自清”能力(8.4%)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