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聚焦歧視“農村人”現象:40%受訪者感覺歧視仍存

  • 發佈時間:2015-07-27 08:23: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孫震  責任編輯:胡愛善

  漫畫:華夫

  51.2%受訪者對“農村人”印象改變很多

  對於“農村人”,12.9%受訪者已徹底改變印象,40.3%受訪者感覺歧視仍存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農村人”和“城裏人”的説法,是劃分身份甚至社會層次的依據,並由此滋生出很多偏見和矛盾。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取消農業稅、戶籍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農村和城市的差距逐步縮小,身份差別也逐漸轉變為分工差異。這些年來,人們對“農村人”的印象改變了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35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這些年來,51.2%的受訪者對“農村人”的印象改變了很多,然而,也有40.3%的受訪者認為,“農村人”的叫法仍然存在歧義,53.9%的受訪者認為“農村人”和“城裏人”差距仍然很大。

  51.2%受訪者對“農村人”印象改變很多

  余貴生是浙江寧波某鋼材廠的老闆,自小在農村長大,之後定居在了城裏。在他看來,“農村人”的叫法,並帶有貶義,因為當地很多老闆、生意人早前都來自農村。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市場機制被引入,我國經濟領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無論是發展機遇還是空間都大大增加。在崛起的民營企業家中,浙商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群體。余貴生向記者回憶説,當時他家鄉有點想法的年輕人都出去做生意了,有的人很快賺了大錢,有的人就坎坷一些,最開始的廠子倒閉了。不過後者可以再投資另外的生意,總歸可以賺點小錢,比待在農村收入高。

  調查顯示,51.2%的受訪者對“農村人”的印象改變很多,其中,12.9%的受訪者表示對“農村人”的印象已徹底改變。反映在具體方面,64.0%的受訪者發現農民整體收入提高了,50.7%的受訪者發現農村水電網等基礎設施更便利了,46.3%的受訪者發現農村醫療體系和社會保障更健全,還有43.1%的受訪者注意到農業賦稅壓力減輕了。

  在今天的浙江,許多變身“城裏人”的私營企業主依然與農村維持著較強的聯繫。余貴生的父母因為更習慣鄉下的生活方式,一直留在農村。他小時候的一些朋友目前也還在農村種地。情感紐帶的存在,使余貴生與鄉村始終比較親近:“我有時會回去看看小時候的朋友們。在外經商的農村人賺了錢之後,一般會拿出一部分來,把農村的房子翻修一下。現在你去看我們這邊的農村,很多都是兩層樓的房子了,農村人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已經過得比較富裕了。”

  農村在未來産業和人口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本次調查中,37.1%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有可能,自己會選擇留在或到農村發展,31.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説,31.2%的受訪者表示不會。

  40.3%受訪者認為“農村人”一詞仍存歧視

  雖然農村和農民經歷了這麼多改變,“農村人”的叫法在另一些人眼中依然不太體面。調查中,40.3%的受訪者認為“農村人”的叫法存在歧視意味,28.4%的受訪者覺得不好説,僅31.3%的受訪者認為不存在。

  對於大學生梁小平(化名)來説,“農村人”是一個他迫切希望擺脫的標簽。梁小平的家鄉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全家人以務農為生。3年前,梁小平憑全縣第一的成績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件事讓梁小平成了鄉親們眼中的明星。然而,當梁小平真正來到北京時,他卻自卑了。

  “我覺得身邊的人都很高級,自己很土。城裏來的學生口中很多名詞,我都聽不懂,只能自己揣摩同學們談話的內容。在學校,我連怎麼聯網都不知道,連一頓貴一點的飯菜都不敢吃。”梁小平説,生活上的困難和不適應相對比較好克服,他感覺真正難以改變的,是自己多年來在農村生活而形成的思維。他認為,城裏孩子的談吐、眼界、思考問題的邏輯等,都是他沒有的,他需要不斷模倣和學習。

  梁小平很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來自農村:“即使沒有人歧視我‘農村人’的身份,我也會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我身邊的很多農村同學都有類似的心理。”

  王夢(化名)和楊露(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學生,近些年來學校頻繁施工,校園裏總是穿梭著許多外來農民工。王夢和楊露偶爾去跟民工聊天,問及他們的生活和收入,才發現民工的生活比她們想像的艱難:“他們睡的是10多個人的大通鋪,燈光昏暗,甚至沒有風扇。更嚴重的是,工資的發放也存在拖延、剋扣等很多問題,而且這些農民工並不懂得通過合同來保護自己的權利。”

  王夢回憶説,在交談過程中,一位農民工很高興她們過來同自己説話,因為“大多數農民工在這裡根本不被任何人理會”。“農民工甚至不能跟領導共用一個廁所,工地裏最近的廁所外墻上寫著‘管理人員專用’。要是民工使用該廁所被發現,要挨管理者一通罵。內急的工人只能跑到很遠的廁所去方便”。對此,王夢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些農民工得不到最起碼的尊重”!

  59.8%受訪者希望國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人們對農村仍然保留的刻板印象,不僅僅是農村自身的問題,在53.9%的受訪者眼中,“農村人”和“城裏人”的差距仍然很大。

  梁小平認為,“農村人”的叫法讓一些農民、民工、農村學生抬不起頭,主要還是因為這些群體自身的自卑感。“但是,你不能去指責誰。城鄉之間經濟上、文化上的差距就是客觀存在,只要你有意無意比較,就可能受到傷害。所以面對類似情形,我有時會難過、會憤憤不平,有時則會覺得懊惱,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快融入城市,擺脫農村人的影子”。

  當下,農村和農民面臨哪些困境?調查中,52.5%的受訪者指出農村年輕勞動力正在減少;50.7%的受訪者指出農村耕地荒廢或耕作機械化程度太低;36.9%的受訪者發現一些農民文化水準低、眼界窄,導致農村勞動力徘徊在低端産業。

  王夢認為,城鄉隔閡存在,除了一些客觀因素,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社會對“成功”“幸福”的評價標準太單一,只看重“金錢地位”。“農村收入整體比城鎮低的情況下,農民、農民工就容易被定義為‘不成功的人’、‘地位低的人’。但是農村生活的很多方面也是城市生活無法具備的”。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更多地看他的人品、能力,而不是他的出身。大家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嘛。”在余貴生看來,大多數農村人更注重個人奮鬥。農村人既可以出來經商,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繼續務農,一樣能掙錢。“有些農民種菜、打漁樣樣全能,還會根據時節改變生産方式,相當多産,年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甚至更高,讓人很佩服”。

  他同時指出,也有些農村人不思進取,每天稍微幹幹活兒就坐下來打麻將,不主動開拓眼界,也不尋找致富路子,自然無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他認為,有這種思維的農民必須改變觀念。

  楊露希望社會對努力奮鬥的農村人多一些理解:“有的人常會以居高臨下的態度揣測農民工,説農村人愛算計、見識短,甚至假以惡意。然而,大多數農民工一心想的是通過辛苦的勞動,給家裏多寄些錢,改善生活條件,或者供孩子上學。經濟上的束縛局限了他們的眼界與想法,也掠走了他們更多的興趣和夢想。如果因此對他們抱有偏見,實在太冷漠。”

  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社會地位的提高,離不開國家的支援。未來農村和農民哪些方面有待改善?調查中,59.8%的受訪者認為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52.9%的受訪者認為應繼續提高農民收入,51.7%的受訪者關注耕地的合理、科學保護和利用,50.9%的受訪者指出提高農民文化水準和素質尤為重要。改善衛生保障體系(48.7%)、産業多樣化(43.1%)和幫助融入網際網路時代(35.4%)也被受訪者認為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1.1%,90後佔25.7%,80後佔45.6%,70後佔19.4%,60後及以上人群佔8.2%。(本報記者 孫震 實習生 藍星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