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屠紅燕:經典産業做出國際范

  • 發佈時間:2016-01-18 03:34:23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記者 祝梅 通訊員 樓玉峰) 一壺桑葉茶,加入絲綢元素的墻紙、靠枕、書畫作品……眼前的萬事利集團董事局主席屠紅燕連手機殼都用上了絲綢版。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萬事利集團的絲綢主業依舊保持增長態勢:2015年,集團絲綢板塊銷售同比增長12%,利潤同比增長達26%——兩位數的逆勢上揚,在這個歷史經典産業中並不多見。

  “絲綢早已不單純是紡織布料,而是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加入文化創意、時尚設計、高科技和移動互聯元素的絲綢産業,也不再只是那個擁有5000年曆史的傳統産業,而是成為新興産業。”屠紅燕説,“十三五”時期,萬事利打算以杭州為起點,啟航新絲綢之路

  主業有專攻

  過去五年,萬事利進行産業結構調整,去掉商業地産、醫藥醫療等多元産業,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絲綢主業上。

  從“十二五”到“十三五”,屠紅燕認為,萬事利的宏觀戰略沒變、所承擔的專業化角色也沒變。過去五年,萬事利進行産業結構調整,去掉商業地産、醫藥醫療等多元産業,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絲綢主業上。

  “如果説萬事利‘十二五’做的是産業瘦身,那麼‘十三五’我們將致力於絲綢主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節點的精簡。”在屠紅燕看來,中央供給側改革的提法特別實在,其內涵也是萬事利所一直在踐行的。

  “供給端的改革,從絲綢行業看,可以理解為如何通過轉型升級、開發出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産品。這些年,萬事利從未停下創新的步伐,這也是企業走到第四十個年頭,仍然能活下來、併發展得比較好的重要因素。”屠紅燕説。

  創新,既指傳統産業的升級,也是絲綢在概念上的突破。萬事利組建中國絲綢行業唯一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設立“新絲路博士後工作站”,每年將銷售總收入的3%以上投入到設計研發環節。絲綢跳脫出布料功能的局限,滲透入不同的場景中,不僅帶來消費者對絲綢認知的變化,也為絲綢行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4年,萬事利打造 “中國好絲綢”與“絲綢生活館”兩個手機移動端B2C平臺,通過創新機制吸引消費者分享、推廣自己的産品。一年時間,兩平臺已經收穫超過20萬的粉絲和5000余萬元銷售份額,還反過來拉動了線下銷售。去年,萬事利最大的訂單也來自渠道商。這讓屠紅燕看到了網際網路基因給傳統産業帶來的變革:網際網路打破了原來傳統的單向行銷模式,每一位消費者,都有可能成為萬事利的賣家。

  正是基於此,萬事利決心將絲綢主業的重點放在研究消費端需求上,不斷升級創新産品和傳播方式。相應地,其他環節則會不斷精簡。“移動互聯降低了傳統企業的變革成本,企業只需做好供給端、行銷等環節便能順勢而為,‘不斷研發’新産品的過程中,‘不斷’二字反而是最辛苦的。”

  人才國際化

  屠紅燕所理解的供給側改革,是産品結構的變化,而非成本的降低。

  十年時間,在基本完成了從“産品製造”到“文化創造”的突破後,萬事利逐步開啟了從“産品製造”到“品牌塑造”的新征程。2013年年底收購法國百年絲綢企業MARC ROZIER;2014年聘請前愛馬仕紡織板塊CEO;2015年組建跨國設計團隊……屠紅燕認為,與國際品牌的合作,更多是要了解這些品牌的成長路徑、人才需求、設計理念和經營方法。

  “在對品牌的認識和理解方面,國內絲綢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她説,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把産品做好”只是第一步,力求把産品做到極致,才能引領企業拾級而上。

  怎樣才稱得上極致?她晃晃手機。“就拿這個絲綢手機殼來説,一米麵料能製作52個左右,手機殼定價198元。這樣的産品創新,讓同一塊布料的價值翻了上百倍,這就可以了嗎?這只是1.0版,我們必須要研發2.0、3.0版,提高它的防污能力,以後還會有新問題,要一個個去解決。”

  萬事利想走的,是一條“時尚+高端”的品牌之路。在同行們從原料基地、繅絲工藝、織造技術等前端工序考慮絲綢産業的傳承發展問題時,屠紅燕的思路卻顯得有些“背道而馳”,她拋出一句需要細細揣摩的話:“很多生産型企業把焦點集中在如何降低絲價,在我看來,進行桑蠶新品種的研發培育、通過植物基因工程進行桑樹品種的改良等從根本上提升絲的品質的環節尤為關鍵。這樣一來,哪怕絲價再高一倍,絲綢産業也會充滿希望!”

  這是一個逆向思考的過程。屠紅燕所理解的供給側改革,是産品結構的變化,而非成本的降低。“自産自耕的時代已經過去,企業要走出去,整合全球優質資源。”她認為,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背景下,著力終端消費市場,通過品牌構建邁向中高端,才能帶動初始環節的復興與提升。

  “浙江絲綢産業歷史悠久,但問你哪個牌子的産品最好,卻幾乎沒有人能給得出答案。”她説,這正是癥結所在,也是萬事利想要培育中高端品牌的初衷。

  新絲綢之路

  今後十年,萬事利將以文化創意為依託、科技研發、時尚設計為支撐,踏上品牌塑造的“新”十年征程。

  “省政府最近出臺的《關於推進絲綢産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絲綢産業要和文化融合發展,這和萬事利近年來所做的事不謀而合。”屠紅燕説,過去十年,萬事利沿著歷史腳印,不斷將文化元素植入産品,將絲綢從新材料再升級為文化載體。

  2015年初,曾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紅樓夢絲綢密碼》的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更在他的個人微信公眾平臺上推出了中國首檔絲綢文化脫口秀的欄目——《絲路密碼》。在李建華看來,“一帶一路”的建設,讓絲綢行業發展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正如大家對絲綢概念的認知一樣,消費者對於絲綢之路的理解也存在瓶頸,只有深挖絲綢的文化脈絡,絲綢的價值才會被正確認識,賦予産品更多內涵。”

  事實上,萬事利是中國企業界唯一同時參與了APEC會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四大盛會的企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萬事利還打造、復建了三個博物館,分別從歷史文物、織造文化和工藝體驗的角度來展現和傳承絲綢文化。

  萬事利所要解碼的“絲路密碼”,不光是絲綢産業的歷史積澱,更是未來。“今後十年,萬事利將以文化創意為依託、科技研發、時尚設計為支撐,踏上品牌塑造的‘新’十年征程。”屠紅燕説,這是一條以杭州為起點的新絲綢之路。

  這個“新”,是思維的新。近年來,萬事利集團實業、金融、資産三大業務板塊都漸入佳境,其中,金融板塊更被屠紅燕視為一個汲取概念、思想的集合體。“金融思想是整個商業生態鏈中最為高端的,傳統企業用金融概念去思考發展方向要成為‘新常態’。”在她看來,在深耕絲綢主業時,如何高效率地使用資金、同時降低企業的風險,是二次轉型升級過程中最需要花費精力去思考的問題。

  這個“新”,也是集納優秀創新人才的新。“過去三十年,人才結構單一等問題讓絲綢這個歷史經典産業日漸式微。如今,僅僅靠絲綢相關的專業人才已經不能支撐這個行業。”屠紅燕説,未來的萬事利不光需要繭絲綢專業的人才,也需要學歷史、管理、行銷、新媒體等各個領域的人才,將萬事利的産品做到極致,將萬事利的品牌推向更大的平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