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記者手記:溢價,來自留得住的鄉愁

  • 發佈時間:2016-01-17 21:01: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 題:溢價,來自留得住的鄉愁

  新華社記者 令偉家

  隆冬時節,北京的房産商們雖然沒有像二三線城市那樣,正為巨大的“去庫存”壓力而煩惱,但持續走低的銷售業績,仍然像不時從西伯利亞刮來的寒流,讓習慣了“光碟”的北京房地産業,有點無所適從。

  這一點,在高檔房地産領域,表現得最為搶眼。收入在提高,消費在升級。如何成功行銷自己修建的房子,使之成為分享到改革紅利的人們改善住房的選擇,摸索前行的房産商們,既有紅地毯上傲驕的步伐,也有夜幕之下辛酸的淚水。

  北京市延慶區的奧倫達房産項目,就屬於前者。這個坐落在八達嶺腳下,毗鄰河北、距北京市區1個多小時車程的遠郊房産項目,自2005年開盤以來,房價已從當初的每平方米5000元,飆升至目前的20000多元,漲幅超過了4倍。

  買房子,就是買地段。房地産界的這個“金科玉律”,為什麼在遠離市區的奧倫達項目上失靈呢?誠然,許多高檔小區,都和奧倫達一樣,遠離市區,依山傍水,但降價促銷者有之,滯銷爛尾者有之,而奧倫達項目,為何能在高檔房地産冷冷的冬意裏,絕世而獨立呢?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業主們説得最多的兩個詞,一個是鄉愁,一個是文化。

  和其他小區最大的不同,就是奧倫達小區的院落都是矮矮的籬笆墻圍成,戶戶不關門,家家不閉戶,業主間經常走動來往,和睦相處。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是嵌刻在中國人心底的關於鄉村生活最美好的記憶。奧倫達借助於現代物業管理體系,實現了小區業主間的無障礙交流,成功營造了雞犬之聲相聞,鄰里相濡以沫的濃郁鄉愁氛圍,從心靈的最深處對接了業主對“鄉愁”的消費需求。

  一位72歲的業主説,他在這個小區生活了十年。這裡沒有高墻設防,人們養花弄草,怡情養性,回歸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慢生活。鄰里關係悠然自在,大家相處和諧,經常走動來往,就像回到了小時候的農村生活,簡單、淳樸而親近。

  豐富的文化生活,是業主們上口率第二高的句子。奧倫達部落品牌總監王斌説,小區有100多個夢想聚落,靜有油畫、園藝、釀酒、瑜伽;動有舞蹈、足球、話劇、登山;愛天空,就有飛行聚落;愛戶外,就有行者無疆。

  “你喜歡插花,你喜歡紅酒,你喜歡與自然互動,這裡都有對應的聚落,你可以走入任何一個聚落,和一群有同樣愛好的人共同體驗生活,享受真正的歸屬感”。作為話劇社社長的業主、著名演員徐松子説,去年11月,小區話劇社排演的《雷雨》、《日出》片段,就在北京世紀劇院公演,達到了專業級的水準。

  “這是一個可以讓靈魂安息的地方。”一位叫秦友的業主説,除了好山、好水、好空氣,這裡還能實現退休以後的夢想,可以把退休以後的生活變成一種愛好,一種情調。“我尋尋覓覓了幾年,找到了這麼一個地方,一個可以終老的地方。”

  “好山好水好無聊”,這是許多高檔小區的通病,也是産品滯銷、價格走低的重要原因。關鍵的一點,就是沒有把鋼筋水泥的“房子”當成“家”來行銷,割裂了住房這個消費品的文化和情感屬性,有鋼筋水泥的冷漠,無人情冷暖的鄉愁,自然不大容易引起消費者的青睞。

  一面是庫存壓力高企、亟須消化過剩産能的房地産供給方;一面是龐大的城市棚改戶、進城農民工、中高收入改善型的需求方。房地産業,已經從單向的賣方市場,過渡到結構性過剩的買方市場。這種供需結構,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地産市場面臨的基本格局。

  如何實現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低成本對接,需要擯棄傳統的需求側思維,從供給側入手,給冰冷的鋼筋水泥,注入帶有溫度的鄉愁元素,讓住房具有“家”的感覺,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産品的溢價水準。就這一點來講,奧倫達項目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