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搶救“地名文化”,留下濃濃鄉愁

  • 發佈時間:2015-11-06 08:30:5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苑廣闊

  地名是有生命力的,地名文化的意義在很多時候甚至都超過了我們的想像。在許多人的鄉愁裏,都有著鮮明的地名符號,它給我們確立了故鄉、文化、鄉土、鄉情的地理坐標,別看一個簡簡單單的名稱,背後卻寄託了太多情感和文化在裏面。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曾將“地名”喻為“人類歷史的活化石”,如何更好地搶救“地名文化”,值得全社會共同反思。單純討論“地名文化”,很多人可能會不以為然,但是如果有人向我們提起一個耳熟能詳的地名,比如我們的家鄉,比如對我們有特殊意義的一個地方,就會在我們的心底激起層層漣漪,或者喚起我們對過往的美好回憶,或者讓我們感到溫暖,這實際上就是“地名文化”的影響力,也是很多人把地名當成鄉愁寄託的原因所在。

  然而,根據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數據顯示,近30年來,全國有6萬個鄉鎮名稱和40多萬個建制村村名被棄。現在很多地方為了發展旅遊經濟或為了招商引資而興起了一股“改名風”,因為一部熱映的電影、一本暢銷書乃至一種被過度炒作的特産而改名的城市比比皆是,更別説是鄉鎮和村莊的改名了。這些地方的新名字看上去都很“高大上”,但是隨著舊的名字被丟棄與割裂的,卻是名字背後的歷史、文化與鄉愁。

  如起于北宋年間的徽州被改名為黃山市,這背後自然是有當地政府想通過黃山這個著名旅遊景點來帶動地區知名度的原因;又如張家界原名大庸,也是想借助張家界旅遊景點的名氣提高本地知名度;再如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在2001年被更名為香格里拉縣,而這僅僅因為英國一位作家在自己的小説中描述了一個永恒和平寧靜的“香格里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從這些改名的過程來看,其中夾雜著地方急功近利的心態,但是如徽州、大庸、中甸,這些地名寄託的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記憶、情懷、鄉愁卻隨著這任性的一改而煙消雲散。

  地名是有生命力的,地名文化的意義在很多時候甚至都超過了我們的想像。比如浙江省有個嘉善縣,“嘉善”二字便與“地嘉人善”的鄉風民俗有關。而當地更是充分利用了地名所傳遞出的鄉風民俗,把這種歷史與文化基因繼承下來,想方設法弘揚地名文化中的“嘉”與“善”元素,對勸導當地人向美向善,建設美麗鄉村、和諧社會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鄉愁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最終都要在具體的事物上得到體現。而這些勾起我們鄉愁記憶,喚起我們鄉愁情感的事物,必定會有一個或者蘊含歷史典故、或者附帶神話傳説、或者紀念當地重大歷史事件的名字。相思江、仙女湖、孝德井、崇善路……所謂鄉愁,所謂集體認同感,實際上並不是什麼抽象的東西、概念,它可能就是村口的老黃狗、門口的歪脖樹、溪邊的水埠頭,在許多人的鄉愁裏,都有著鮮明的地名符號,它給我們確立了故鄉、文化、鄉土、鄉情的地理坐標。別看一個簡簡單單的名稱,背後卻寄託了太多情感和文化在裏面。

  要搶救這些充滿文化韻味,包含歷史基因的地名,一方面需要我們扭轉時下的“改名風”,不要動輒為了眼前利益而改名;另一方面,當我們隨著城市的擴建而需要命名新的地名、橋名、路名的時候,不妨多挖掘一下當地的人文歷史、文化典故,然後賦予它們一個值得流傳的名字,而不是懶惰到以“×二路”、“×三路”等來代替。

  而這一切,無疑需要法律與制度的保障。從2012年起,浙江省在修訂《浙江省地名管理辦法》時,已明確把地名文化遺産內容納入規劃,確立了地名文化遺産保護的法律地位。《辦法》明確規定,浙江千年以上的古地名,原則上將不允許變更或撤銷。500年以上的,凡納入古地名文化保護名錄,也不能輕易改變或撤銷。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留住“地名文化”,進而留住記憶與鄉愁的希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