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加快技術改造 提升供給效能

  • 發佈時間:2016-01-13 04:00: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強調,“支援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産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支援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這是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

  一、技術改造是産業轉型升級的戰略取向和重大舉措

  第一,技術改造符合工業化發展規律,國家一向十分重視。技術改造是對已有的經營性資産投入資金、技術、智力、物力,以提高生産要素水準、改善資本品質、提升增值能力的投資行為。美國和西歐諸國在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工業化前後,技術改造投資佔工業投資的50%至69%,科技進步成果不斷轉化促進了産品推陳出新、産業升級換代。

  多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政策,尤其是用中央財政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通過貼息等有效措施支援重點技改項目,帶動地方、企業、信貸和社會資金,“四兩撥千斤”。在1997年至2001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央財政五年平均每年70億元帶動了平均每年1000多億元的技改重點項目;2008年至2010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央財政每年投入約200億元,直接支援了平均每年近5000億元的技改重點項目。

  第二,技術改造是內涵為主的發展方式,具有良好的綜合效益。實踐經驗證明,技術改造具有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明顯優勢,許多行業都有成功的經驗。以石油化工行業為例,技術改造採用先進實用新技術,投資一般比新建節省三分之一,工期可縮短一半。在上世紀末,煉油、乙烯的成功改造曾被國家樹為技術改造的典範。

  根據工信部統計的2009年—2015年全國技術改造數據,大體上中央財政每提供1億元可拉動投資近20億元,新增工業産值約30億元,利潤約3.1億元,帶動就業約2800人。2015年1-10月,我國工業企業完成技術改造7.6萬億元,同比增長14.2%,遠高於工業投資8%的增幅。預測全年技改投資將達到9萬億元,約佔工業投資的42%,對克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當前技術改造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一是企業和社會各界要提高深化對技術改造戰略意義的認識;二是與新型工業化要求相比,借鑒國外經驗,技術改造投資佔工業投資的比重仍然偏低,對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對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作用還有很大潛力尚未發揮;三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利潤下滑、資金緊張、市場預期低迷,加上創新能力不強等因素,企業技術改造的能力和意願有待提升;四是財稅、金融、産業等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和強化,中央財政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地方專項資金支援力度有待加大。

  二、新形勢新常態下,技術改造有著更深刻的含義

  第一,技術改造全面提升了技術經濟指標,不僅拉動了需求,更提升了供給側的綜合效能。

  提升品質品種、能耗物耗、環境保護、技術裝備、安全生産、經濟效益、勞動生産率等技術經濟指標,趕超國際先進水準始終是技術改造最基本的追求。當今資訊化智慧化時代,不僅在生産製造中要實現品質提高、節能降耗、近零排放和事故為零,而且要保障産品在使用過程中高能效、無污染、無隱患,直至報廢回收再製造無公害。支援行業企業採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優化供給結構,提升品質品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水準,這既是通過優質的産品和服務,創造消費、拉動需求,更是供給側綜合效能的提升改善。

  第二,淘汰落後、化解過剩、擴展先進,提升傳統産業邁向中高端。

  主要採用法律、經濟、技術手段,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危及安全健康以及停産半停産、資不抵債的落後産能,出清市場、騰出空間。通過技改轉化消化過剩産能,提質增效增強競爭力,轉産轉業開拓新市場。加快創新成果的産業化、商業化,促進資訊技術在生産經營各環節的整合應用,發展先進製造,推動産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生態化、服務化轉型升級。《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十大先進製造領域,其中多數是傳統産業的改造優化、升級換代、擴展衍生邁入了先進製造行列。

  第三,技術改造可以顯著提高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有利於根本上改變“脫實向虛”的危險傾向。

  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經濟資源配置中出現了“脫實向虛”的嚴重傾向,雖經採取多種措施仍未根本扭轉。原因之一是因為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自2010年以來逐年下降,分別是7.6%、7.3%、6.1%、6.1%、5.9%和5.5%。資本總是要流向平均利潤率高的行業和領域,在當今高反差的利益格局下,資金、人才、資源等要素“脫實向虛”就是很必然的了。甚至一些企業的自有資金也不再投向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而熱衷炒股、炒房地産。扭轉這種危險傾向,當然需要澄清認識、端正政策導向,支援實體經濟降本增效,但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實體經濟自己提升盈利能力,增強對資本等要素的吸引力,而技術改造正是最有力的措施。

  三、加快技術改造,要靠政府、企業和全社會共同努力

  國務院近期多次研究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特別是2015年11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強調“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使中國製造強筋健骨、提質增效,形成競爭新優勢,是改善供給和擴大需求的重要舉措,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大計”。確定聚焦《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領域,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得到全社會的積極響應。

  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機制。一是在“十三五”規劃的總框架下,制定好執行好全國、地區和行業技術改造規劃,增強前瞻性,避免盲目性。根據市場走向發佈技術改造指導目錄和投資資訊,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向;二是抓住重點項目放開一般項目。即便是涉及國計民生、重要資源或需國家重點支援的項目也要簡化前期審批,加快論證決策。一般項目則應由企業自主;三是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援。加大中央財政技術改造專項資金並改進使用辦法,發揮好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先進製造産業投資基金作用,帶動地方資金、民間資金投向技術改造。實行企業加速折舊,建議實行對技術改造項目投用後的收益在一定年限內減免所得稅。鼓勵支援節能環保産業作為“第三方治理”服務平臺為企業綠色改造服務;四是金融機構要加大支援力度。建議對傳統産業淘汰落後、化解過剩、兼併重組所需的貸款予以支援,避免惜貸、抽貸甚至停貸的現象,支援政策導向的技改項目。完善融資擔保、風險補償等激勵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支援中小企業技術改造。股票、債券市場支援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項目發展直接融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