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匯市領著股市跑

  • 發佈時間:2016-01-11 08:29:29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A股交易開啟的第一週便引發4次熔斷,喧囂的聲音快速地為這個誕生不足一週的制度刻好了墓碑,毫無疑問,暫停熔斷制度在上周吸引了太多的眼球,段子手們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空間,“隔壁老王”的故事甚至引起了英國金融時報的注意。

  在A股作別熔斷制度後,其今後的走勢無疑更加吸引眼球,無論漲跌如何,市場都會將視其為證監會慘遭“打臉”的證據。儘管聲音嘈雜,但業內專家關於人民幣貶值狀況的提醒仍引起了不少投資者的注意。不少人認為,人民幣快速貶值是上周股市震蕩最主要的原因,熔斷制度只不過充當了“背鍋俠”這一悲情的角色。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鄭安之

  當匯率成為風暴眼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西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剛反覆提醒,人民幣匯率波動是股市震蕩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快速貶值幾乎成為人民幣匯率上周波動的唯一要素。

  1月6日,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314,較前一交易日(1月5日)中間價6.5169貶值145點,創2011年4月以來新低。1月7日,央行公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5646,貶值332點。下調幅度為2015年8月13日以來的最大值,兩日共下跌477點。

  這還未到貶值的終點。中間價走低,離岸人民幣也難逃貶值的態勢,1月7日離岸人民幣從6.6950附近暴跌至6.7585,貶值超過600點,幸好在大跌之後出現回調,部分失地得以收復。

  不可否認的是,外資逃離的現象近期也愈發顯著。根據央行1月4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12月全部金融機構口徑外匯佔款環比減少1184億元人民幣,2015年8月以來再度出現負增長,並創下2007年12月以來的最大下降值。此外,2015年12月央行口徑外匯佔款較11月減少1289.09億元,減少金額創2003年12月以來最大。此前,2015年11月末央行口徑人民幣外匯佔款下降3158億元,創歷史第二大降幅;當月外匯儲備也下降872億美元。

  儘管管理層一再強調,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但境外投資者拋售人民幣轉而青睞美金等避險貨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1月4日與1月7日兩天,在人民幣快速貶值的同時,A股合計觸發4次熔斷,近7萬億元市值灰飛煙滅。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與大股東減持將解禁,被普遍認為是A股下跌的兩大原因。

  人民幣貶值並不意外

  一兩句話很難將匯率與股市的關係闡述清楚,但在普遍規律下,本幣升值較易使當地股市上漲,反之亦然。匯率上升客觀上代表本國資産價格上漲,同時本國經濟情況良好,股市自然上漲。2005年至2007年的A股牛市,與當時人民幣的升值走勢相吻合。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判斷,從合理儲備的角度來説,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還是充足的,同時人民幣適度貶值對於改善外貿環境,促進內需也有好處,但當貶值成為一種趨勢時,必然會導致對於以人民幣標價的本國資産價格的下跌預期,進而引發拋售潮。股市作為流動性最好的資産交易場所,顯然會遭遇到極大的壓力。桂浩明建議股市投資者應關注匯率變化。

  人民幣對美元存在貶值基礎嗎?經濟學家劉曉曙對此撰文,並給予了肯定的答覆。劉曉曙認為,目前可以看到未來美國經濟預期持續向好,復蘇大勢不變。相較之下,中國經濟增長自2010年以來逐年放緩,下行壓力繼續,驅動中國經濟週期性變化的兩個基本因素之一的邊際資本生産率(MCP)未見改善,並有繼續下行趨勢。而中國邊際資本生産率的持續萎靡與美國經濟的趨勢性復蘇形成對比,是資本涌出中國流入美國引起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基礎。

  但要知道的是,匯率下降並不是股市下跌的充分條件。此前一直推行“安倍經濟學”的日本便處在日元匯率下跌但日經指數上漲的過程中,其原因是管理層通過不斷釋放流動性、引導通脹的辦法來實現日元的主動貶值,桂浩明指出,這些措施無疑有利於股市上漲。

  央行單周凈投放1900億

  為了穩定市場流動性,央行上周確實很拼命。就在股市大跌的1月7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了7天期逆回購700億元的操作,利率持平于2.25%。進行該操作兩天前,央行剛剛進行過1300億元的操作,除去上週到期的100億元資金,央行當周累計凈投放達到1900億元,創近11個月的新高。

  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央行在股市大跌之後的舉動具有安撫市場的功效。

  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不少專家對2016年A股的走勢給出了謹慎判斷。昨日出席在深舉行的“2016胡潤新金融百強榜”發佈會時,尚在休假狀態的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二級市場2016年收益率可能不如2014年、2015年,2013年是結構性牛市,2014年、2015年都是大牛市,(投資者)見過二十年來連續三年、第四年還是牛市的嗎?沒有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風險的下滑,無利率風險的空間已經不大,無風險偏好很難再前。”

  《華夏時報》總編輯、財經評論員水皮也在上週末拋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對《人民日報》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文章進行解讀,認為經濟走勢會呈L型,不會出現V字形反彈。“換句話,傳統的寬鬆時期已經畫了個句號。一切要著眼長遠,著眼于持久戰,著眼市場自我調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