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搬遷住進“幸福窩”

  • 發佈時間:2016-01-06 05:45:4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70多歲的韋繼成奶奶已經搬入縣城異地安置的新家——生態民族新城快一年了。她告訴記者,她以前居住的大化縣大化鎮達悟村弄敏屯位於大石山區,從屯裏到村部12公里需要步行3個小時,一年也難得去村部一兩次,更不要説上縣城了。“每天面對的就是大石山旮旯,靠在石頭窩裏種一點玉米過生活。一到雨季,最害怕的是茅草房倒塌。現在好了,政府補貼,自己只花980元/平方米就能在縣城買房,享受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好像做夢一樣。”韋奶奶説。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是水電之城,境內有岩灘、大化、百龍灘三大電站庫區。國土面積的90%都是石山區,庫區人口比例佔據一半。山區、庫區成為大化的代名詞。

  石漠化與貧窮是孿生兄弟,大化的大石山區裏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據統計,截止到目前,該縣還有貧困人口9.8萬,佔總人口的25%。

  自2012年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啟動後,大化縣針對當地山多、人少地少的實際情況,按“無土安置”的方式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將部分生存條件惡劣、不具備就地解決溫飽能力和條件的貧困人口搬遷到基礎設施條件好、發展空間大的縣城。

  大化縣生態民族新城項目第一階段投資13億元,引進民間資本參與建設,計劃安置搬遷群眾2425戶12021人,目前已建成34棟扶貧搬遷戶安置公寓,其中有960戶(4804人)已交付使用並裝修入住。

  “搬出來”只是生態移民成功的第一步。為了使搬遷戶“搬得進、住得下、能致富”,該縣建立了1個農民工轉行就業培訓基地、5個職業技能定向聯合培訓點和13個特色産業培訓基地,開展專項技術集中培訓,增強搬遷群眾勞動技能,提高他們的就業成功率。

  此外,大化縣還把易地扶貧搬遷與産業發展、城鎮化進程結合起來,在項目區內集中設置商業、建材市場、民族工藝品交易市場等,為搬遷戶提供諸多工作崗位可供選擇,讓搬遷戶能夠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從而保障了生活。

  從大石山區搬遷出來的石定球是最早享受到産業發展和城鎮化成果的人。他告訴記者,之前在老家從事種養,一家的溫飽都保障不了。搬到縣城之後,自己在裝修公司做泥水工,每個月收入達4000多元,加上妻子在小區打零工賺的錢,除去還房貸每個月還能結余1000多元。

  “下一步,將以民族生態新城項目為帶動,通過以城聚業、以業興城,拉動旅遊、娛樂、餐飲、購物、物業等服務行業發展,帶動第三産業發展,從而實現再造一個縣城、帶動搬遷群眾致富的目的。”大化縣縣委書記韋朝永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