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不富心不甘
- 發佈時間:2016-01-06 05:45:4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四萬五萬困難戶,六萬七萬剛起步,十萬二十萬中等戶,百八十萬超百戶”,這是流傳在遼寧省昌圖縣平安堡鎮十里村的一首民謠。村民們能過上這麼富裕的日子,多虧了村黨支部書記馬春利。他帶領群眾持之以恒地奮鬥了15年,把小小胡蘿蔔發展成了富民的大産業,讓十里村成為名揚全國的胡蘿蔔生産專業村。
現在,全村胡蘿蔔種植面積8000畝,村民純收入的每3萬元中,就有2.3萬元來自種植胡蘿蔔的收入;僅大棚一項,固定資産總值就高達1.2億元,戶均20余萬元。
“拔窮根幹部就要帶頭幹”
1980年,馬春利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昌圖縣唯一的重點高中。當時,這就意味著邁入了大學的門檻,在全鄉也沒有幾個。“我高興得一連幾宿沒睡好覺。”馬春利回憶説,“可接到錄取通知書後,看到父母愁眉不展,心一下子涼了半截”。“咱家實在供不起你念高中了,早點回家幹活掙錢吧。”老父親長嘆一聲,使勁抽了幾口老旱煙。書念不成了,馬春利偷偷哭了一場。“一個窮字,毀了我的大學夢。窮根不拔掉,就會有更多的農村娃念不起書,老百姓的窮日子就沒個頭。”馬春利從此立下了脫貧致富的志向。
馬春利唸書是個好學生,持家更是一把好手。他在自家養過種豬、辦過牛場、做過小買賣,憑著腦瓜活,肯吃苦,幾年就讓家裏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村裏的老支書發現馬春利是棵好苗子,便著力培養他。1993年初,馬春利被選調到全鄉後進的如意村任黨支部書記。在如意村,他帶領村民建豬圈、辦瓦場,用6年多時間還清了村集體欠下的50多萬元外債,每人平均收入也在全鄉冒了高。
在老家十里村村民的強烈要求下,2000年初,鄉黨委把馬春利從如意村調回十里村任村支書。十里村是全鄉規模最大的村,耕地過萬畝,人口超兩千,也是當時最窮最亂的村,村集體欠外債100多萬元。“決不讓村民們失望。”馬春利把致富的責任扛在了肩頭。
沒有産業難脫貧,致富就要有頂門立戶的主導産業。十里村距離四平市僅25公里,交通方便,土地平整。村裏有不少人家種植豆角、胡蘿蔔等蔬菜,拿到四平市場上去賣。這讓馬春利眼前一亮。他決定到四平市場去看一看。2001年早春的一天,早上天還沒亮,馬春利就帶上乾糧,騎著摩托車,頂著寒風到四平跑早市、趕夜市,整天在農貿市場轉悠,詳細了解各種蔬菜的價格和銷售情況。“胡蘿蔔雖不是主菜,但銷路不錯,價格也不低,在市場上很受青睞。”一連20多天,馬春利把市場摸了個透。
“把胡蘿蔔像種玉米那樣種到大地裏,形成規模,收入不就上來了嗎?”馬春利腦子裏冒出了這樣的想法。“習慣祖祖輩輩種玉米的鄉親們,能接受種植胡蘿蔔嗎?”馬春利心裏還是沒有底。為了拿捏得更準,他又連著跑到長春、哈爾濱等更大的農貿市場考察,發現在這些大城市,胡蘿蔔更是緊俏貨,而且,在整個東北地區還沒有大面積種植胡蘿蔔的區域。
就這樣,十里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就定了種植胡蘿蔔。回到村裏,馬春利立即召開村兩委班子成員會議、村民大會,把外出考察情況和大面積種植胡蘿蔔的想法向大家全盤托出。“種那麼多胡蘿蔔,到時候賣給誰?”會場頓時炸開了鍋,説啥的都有。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要拔掉窮根,幹部就得帶頭幹。”馬春利當著全村黨員幹部的面當場表態,把自家18畝責任田全部種上胡蘿蔔。
妻子胡淑榮得知後急了,“這18畝地是全家人一年的指望,要是賠了,一家人喝西北風啊”。她極力反對。“我是一家之主,這胡蘿蔔是種定了。”結婚10多年,和妻子從未紅過臉的馬春利,第一次跟媳婦耍起了態度,把家裏的18畝承包田全部種上了胡蘿蔔。村裏幹部、黨員和一些大膽的村民見狀,也跟著馬春利冒險,拿出部分承包田試種起了胡蘿蔔,全村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
到了收穫時節,這1000畝胡蘿蔔給人們帶來了驚喜:胡蘿蔔平均畝産達到2500公斤,四平、長春等地來收購胡蘿蔔的大車絡繹不絕。胡蘿蔔每公斤賣到1.4元,一畝地純收入3000元,是當時種玉米收入的6倍。這下子群眾全服氣了,都認為馬春利這條致富路走對了。
“認準選對的致富路一走到底”
胡蘿蔔産業一炮打響。馬春利帶領村兩委班子,乘勢而上,集中連片規劃出5000畝胡蘿蔔産業基地,修通了田間作業路,拉上電,打了井,裸地、地膜、竹棚一起上。“這麼大的開發工程,別説在我們村,在全縣也是獨一無二。”提起當年的開發規模,馬春利很自豪。可天有不測風雲,發展胡蘿蔔産業也並非一路坦途。2003年6月的一天下午,一場百年不遇的風災侵襲了胡蘿蔔産業基地,將20多座新建的竹棚連根拔起。眼看到手的收成被大風卷走了,村民們都對馬春利使冷眼。他強忍心中的委屈,堅定地想,“只有迎難而上,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於是,馬春利連夜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研究決定由村裏拿出5萬元錢,幫助受災的群眾修復大棚。不到3天時間,20多個大棚又重新建了起來,搶種上的第二茬胡蘿蔔,産量也不低,還趕上了好價格,每公斤賣到2元錢。刨去損失,每畝純收入5000元,全村5000畝地胡蘿蔔純收入2500萬元。
有了這次風災的教訓,馬春利認識到,發展使用週期長、抵禦災害能力強、産量高、效益好的鋼筋骨架大棚才是硬道理。但鋼筋骨架大棚投入大,每個棚子投入在1.5萬元,是竹棚成本的3倍。村裏決定先在胡蘿蔔産業基地內建300個鋼筋骨架大棚,共需資金450萬元。籌集這麼大一筆資金成了最大的難題。馬春利和村組幹部紛紛拿自家房屋作抵押擔保,在信用社貸款,才勉強湊了250萬元。就在心急如焚之際,馬春利突然想起曾來村裏考察胡蘿蔔、有意在村裏建胡蘿蔔加工廠的撫順富商劉老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馬春利去撫順找到劉老闆,説明來意。劉老闆見馬春利滿嘴的泡,被他給老百姓辦事的真情深深打動,無償借出200萬元,村裏的300座鋼筋骨架大棚如期建成。
截至今年,全村鋼筋骨架大棚已發展到6000座。這些年下來,十里村的村幹部累計為村民建棚擔保貸款2000多萬元,僅馬春利個人就擔保了1000多萬元。
闖過了風災,解決了建棚缺口資金的困難,一場更大的風險又向他們襲來。2007年秋天,市場上的胡蘿蔔價格一降再降,每斤只能賣到一兩毛錢,有人直接讓胡蘿蔔爛在地裏。這時,人們開始懷疑這項産業到底行不行,“以後不種了,寧可收入少點,還是穩穩噹噹種玉米得了”。有的人開始動搖了,改種玉米的呼聲越來越高,馬春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這關鍵時刻,馬春利暗暗告誡自己:“一定要穩住神、把好舵,認準、選對的致富路一走到底。大棚不能毀,産業不能下。”馬春利帶頭集思廣益,研究如何將胡蘿蔔産業做大做強、有效抵禦市場風險。他組織成立了十里村鴻參胡蘿蔔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胡蘿蔔統一購種、統一進肥、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選出20名善於行銷的社員,帶著銷售卡,奔赴全國各地尋找銷路;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參寶”牌商標,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無公害蔬菜……
受其他蔬菜反季上市的啟示,馬春利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在村裏修建600多個胡蘿蔔儲窖、60座冷庫,一次性儲藏、製冷胡蘿蔔1000多萬公斤,把銷售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裏,年均增收400萬元。一套“組合拳”下來,村裏的胡蘿蔔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不但名揚全國,還走出了國門,遠銷到俄羅斯、日本、南韓等國家。
2010年初,馬春利利用産業優勢吸引富商投資1億元,興建康脈欣蔬菜製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産β-胡蘿蔔素和胡蘿蔔功能飲料。相關工程建設因多種原因,兩度擱淺。期間,馬春利15次跑撫順,行程超過萬里,終於讓項目順利竣工。鎮黨委書記朱永平説:“項目投産後,就地轉化胡蘿蔔12萬噸,相當於3個十里村胡蘿蔔的産量。”
“有一顆公心最重要”
“産業的發展壯大,最需要的是群眾的信任和支援,有一顆公心最重要。”這是馬春利常説的話,也是他立下的為官之道。這些年,十里村大棚建得鋪天蓋地,這讓一些人從中嗅到了商機。他們把十里村當成一塊肥肉,把馬春利當成唐僧,向他推銷物資,找他做代理商的踏破門檻。“我也是一大家人,兒子正在唸書,家裏也需要錢。但我拿了這個錢,群眾就會懷疑我搞産業是為了撈錢。”在誘人的利益面前,馬春利不為所動,“失去了群眾的信任,就失去了民心,到頭來胡蘿蔔産業不可能發展成現在這樣”。
10多年來,經馬春利手購進的建棚物資都是貨比三家,價格也是壓到最低。需要代理經銷,都由合作社經辦,家人、親屬誰也別想沾他的光。別説代理商的錢他不掙,就是應該得的錢他也不要。2001年到2005年,開發性生産搞得一片火紅,縣裏、鎮裏為了鼓勵各地開展開發性生産,對村幹部,特別是支部書記制定了一些獎勵政策。按照政策規定,種胡蘿蔔建棚這一項,馬春利就應得獎金10多萬元,可他一分也沒要。
馬春利付出的是真情,收穫的是信任,樹立的是威信。當十里村支書15年,馬春利經歷了5屆村“兩委”換屆選舉,全都滿票當選,還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範、“遼寧好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