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核電照亮世界
- 發佈時間:2016-01-04 08:37: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怎樣保證核電安全?”“中國核電如何‘走’出去?”日前,由國務院新聞辦、國家核應急辦等組織的中央媒體走進中國核電企業集中採訪活動順利舉行,記者團走進多家核電企業、核電站,近距離接觸核能。
安全有保障,滿足國際最高安全要求,在很多安全指標上超越了現有三代核電技術
核電站安全一直是公眾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的核電站如何確保安全?
記者團跟隨專家來到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的“華龍一號”模型前,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邢繼介紹,假如遇到類似福島核事故震級的地震,“華龍一號”完全能夠抵禦。由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聯合研製的“華龍一號”滿足國際最高安全要求,全面貫徹了縱深防禦的設計原則,設置了較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甚至在很多安全指標上還超越了現有三代核電技術的要求。
“華龍一號”認真吸取福島核事故的教訓,採用了“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以非能動作為能動系統的有效補充,為核電安全運作提供多層安全保障。所謂非能動安全系統,通俗地説,就是在電站完全失去電力供應的情況下,在重力和密度差的作用下,自動開啟一系列保護措施,採用預先儲存在一定高度的水來冷卻堆芯,長達72小時,確保堆芯安全。
不僅如此,“華龍一號”反應堆採用的177堆芯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中國芯”,在提高發電功率10%的同時,還降低了堆芯功率密度,提高了安全性。
核電站的另外一大風險來自飛機的惡意撞擊。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過去設計的核電站一般可抗小型飛機的撞擊,“9·11”事件之後設計的三代核電機組都可以抗商用大飛機撞擊。
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即便其中一套系統失效了,還有其他的措施來保證核電站安全,這就是縱深防禦的理念。中國首次用這種方式來驗證核電站的安全,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具有開發這種驗證平臺能力的國家並不多。
核電廠最少設有5道堅固防線,萬一發生核事故,應急體系將保障不對外界構成危害
在福建福清核電站,記者們冒雨採訪。核電站破例安排記者們進入4號機組,讓大家看到了正在建設中的核島,近1米厚的鋼外殼給人帶來安全感。
其實,像這樣厚實的安全防線不止一條。國家核應急辦公室副主任姚斌介紹,核電廠最少設有5道堅固防線。第一道,保證設計、製造、建造、運營等品質;第二道,嚴格執行運營規程,遵守運營技術規範;第三道,自動啟動核電廠安全系統和保護系統;第四道,啟動事故處理規程,實施事故管理策略;第五道,啟動核事故應急體系,進行場外應急響應。
在全世界已經發生的三哩島、切爾諾貝利和福島3次核事故中,有兩次即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都是因為操作人員判斷錯誤和操作失誤造成的。所以,花重金培訓操縱員,成為安全防線的重點。
在培訓樓1號模擬機房,運作一處值長王必勇介紹説,操縱員在業內有一個外號叫“黃金人”,足見其培訓投入之大。一個價值上億元的核電模擬機只能對應一座核島,而且只能培養十分有限的操縱員。操縱員合格上機後,每年還要定期接受培訓和十分嚴格的考核。
核應急作為核電站縱深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必須設法在發生核事故後採取一系列措施,將放射性危害降到最低,有效保護工作人員、保護公眾和環境安全。
應急中心是一座十分堅固卻沒有任何窗戶的大樓,在指揮大廳,桌上擺滿了密密麻麻的電話,顯示屏可以實時監視核電站。工作人員介紹説,這座大樓不僅可以和外界保持通訊暢通,還具有獨立的送風系統,儲備了可以滿足100多人使用一個月的食物、水以及生活用品。一旦在核事故發生後,這裡將承擔起應急指揮中心的任務,將危險嚴格控制在核電站內,不對外界構成任何危害。
從跟跑到領跑,從設備國産化率只有1%到技術出口海外,中國核電正成為國家名片
在防城港核電基地,中國廣核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防城港核電公司董事長胡文泉在報告中用大量圖片和數據展示了核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艱苦歷程。“大亞灣核電站設備國産化率當年僅有1%,就連瓷磚都要進口!” 胡文泉感慨,經過我國科技人員奮力攻關,核電站設備國産化率連續上升,嶺澳一期産化率上升到30%,嶺澳二期達到60%,遼寧紅沿河達到75%,福建寧德達到80%,防城港一期達到80%,陽江達到85%。
核電站設備國産化率的迅速提高只是一個側面,全面掌握自主智慧財産權才最有説服力。“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中核集團福清5號機組已于2015年5月7日開工,標誌著我國核電建設進入新時代。目前,“華龍一號”已經形成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産權,共獲得743件專利和104項軟體著作權,自主研製關鍵設備和部件,設備國産化率大於85%。
中廣核防城港核電站總經理陳健介紹,防城港核電二期項目——“華龍一號”示範電站已開工建設,據悉,該項目將作為英國布拉德韋爾B(BRB)項目的參考電站,成為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的另一個起航港。
“能源消費結構代表著生活與社會發展水準,美國居民用電達到35%,而我國居民用電僅佔9.7%。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生産和消費了全球一半的煤炭,到2020年要實現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5%的目標,核電應穩妥恢復正常建設,2020年前裝機容量5800萬千瓦,在建3000千瓦。”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總設計師、院長鄭明光這樣描述核電的發展前景。
2008年,黨中央國務院將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研發列為16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一,由國家能源局牽頭組織,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等牽頭實施,包括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中核建集團等150余家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以及10余家國內知名高校, 30余家研究院所近2萬多名科研技術人員參與到CAP1400型壓水堆核電機組研發工作中。目前已形成智慧財産權679項,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等179項。2015年11月29日,中國智慧財産權協會主持召開的CAP1400智慧財産權評審會給出結論:CAP1400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和出口權。
目前,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南非、土耳其、巴西等國都對CAP1400産生了濃厚興趣,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天野之彌在2015年9月舉行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推介會上給予CAP1400高度評價。
2015年8月20日,“華龍一號”落戶巴基斯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獨立出口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專家們預計,全球核電復興即將開啟。截止到2015年8月,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38台,發電量佔到總發電量的11%,其中法國達到75%,美國、俄羅斯、德國、南韓等核電發電量佔比均在20%左右,而中國僅有2%左右。
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有60多個國家已經和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到2030年新建機組將達到200多臺。如果我國能獲得其中20%的市場份額,即30台海外市場機組,將直接産生近1萬億産值,創造500萬個就業機會,全壽期將産生約3萬億産值,必將對拉動我國經濟,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核電技術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走過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輝煌歷程,成為繼高鐵之後又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