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保護非遺沒有句號

  • 發佈時間:2016-01-02 02:31:0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正式納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十週年。中國文化遺産日也迎來了它的第十個年頭。這一年,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啟動13年之後,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回到這一工程的起點後溝村,作了一次再出發。“保護文化遺産,沒有句號,只有逗號。”這體現的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但非遺保護經驗也告訴我們,不能只有情懷,更要用實力讓情懷落地。這十餘年中,非遺保護對塑造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長遠和現實意義,已日益凸顯。

  2015年12月,歌曲《給你一點顏色》刷爆微信朋友圈,這首歌是由譚維維與華陰老腔藝人們合作完成的,被網民和媒體稱為“最牛搖滾”“民藝搖滾”。一首歌,使得一項古老的藝術形式從幕後走到了臺前。華陰老腔,在這個視頻火爆之前,想必並不會有太多人了解。其實“華陰老腔”早在2006年便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網友“鞍山活水”説:“聽到了譚維維和5位華陰老腔的老藝人合作的歌,我淚奔了。從來沒聽過的老腔和西方的搖滾樂結合起來是如此動人,這是土地上的聲音、草根的聲音。”

  還有一個沒這麼火爆卻潛流暗涌的例子——正在北京無用生活空間舉辦的、持續至明年4月的“灘頭年畫,魂兮歸來”——灘頭木版年畫北京展。展覽的策劃者馬可,致力於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這次展覽切入的角度既非官方也非學術更非收藏,它關注的是民間手工藝和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關注的是傳統生活方式對人心與社會的影響,關注年畫背後人的生存狀態及命運沉浮的密碼,希望喚起更多人對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和手藝人的珍視。因為消失的手藝背後其實是五千年農耕社會孕育出的道德良知、社會倫理的瓦解,這其中所付出的代價是無法挽回的國殤。

  非遺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資源價值日益凸顯,各個領域的從業者,已經自發地以非遺為資源,汲取著最為可貴的營養。這裡值得一提的是,11月6日,中國民協批准成立中國非遺資源管理評價研究委員會。這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意味著一種新的認識:非遺不只是對歷史遺存的搶救保護、對歷史文化現象的挖掘整理與活態化傳承,更應該作為一種資源狀態進行保護與發展,讓非遺資源融入當代人們生活、融入現代社會經濟。作為資源狀態的非遺,它更多是一種要素、方法、手段、能力與價值取向,是中國文化建設和創造的不竭之源。

  但是,直到今日,留住鄉愁依然有方無藥。去年初,一篇《一個博士生的返鄉日記》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年中和年尾,關於鄉愁又有兩篇在微信朋友圈裏流傳的文字:《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和《回不去的故鄉,抵達不了的遠方》。的確,對於從農耕社會中成長起來的現代中國,農村永遠是人們心中遙遠的鄉愁。

  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是,自2014年6月中國民協、中國攝協、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啟動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以來,目前已完成222個村落的立檔調查,獲得大量村落資料,再經過分類、梳理、校正、逐一入檔立卷,編入數據庫。這222個已完成立檔調查的村落中,多數來自於目前已評選出的三批傳統村落國家名錄。

  不過,光有村落名錄和調查立檔,並無助於改變農村現在面臨的空心化困境。誰都知道,保護傳統村落,“留住人”是重中之重。對個體而言,傳統村落寄託的是濃郁的鄉愁。對國家而言,傳統村落傳承的是民族的底蘊。當曾經熟悉的村落,在城鎮化的浪潮中一個個消失,我們該怎麼辦?當前我國社會的“農村病”為傳統村落文化保護造成了困境,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人,鄉村文化的傳承還需要鄉村精英的回歸,需要鼓勵有思想、有情懷、有能力的精英知識分子回歸,但對他們來説,遠方固然難以抵達,故鄉卻更難回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