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 我們辟過的謠 食品篇

  • 發佈時間:2015-12-31 01:30:5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中藥減肥肚臍貼真能減肥嗎?喝豆漿會導致乳腺癌嗎?地暖會危害人體健康嗎?……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科技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它帶給人們便捷、健康、舒適,也讓人們越來越相信其無所不能的力量。然而,在人們越來越信賴科技的今天,不少人也習慣打著科技的旗號,讓老百姓辨不清真相,偏信了一些流言蜚語。

  2015年,我們一如既往充當“辟謠”先鋒,洞察事實真相、挖掘社會問題、明辨流言背後的真理,給百姓一個正確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值此歲末年初之際,我們推出《2015我們辟過的謠》系列,就是要把這些“生命力”旺盛的流言蜚語“斬草除根”,讓打著科學旗號的謠言和虛假宣傳沒有滋生蔓延的土壤。

  ■年終專稿①

  解酒藥、解酒茶真的能解酒嗎?

  謠言來了

  “酒量小應酬多,醉酒出糗;反胃上吐下瀉;隔天噁心乾嘔;宿醉失憶;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等煩惱,讓人在應酬時提心吊膽,喝酒成為了一種負擔。於是,市面上開始出現一些解酒茶、解酒藥,聲稱服用後讓人“酒量大增”“養肝護肝”。這些解酒茶、解酒藥真的有那麼大的功效嗎?

  專家來辟謠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少飲能通行氣血,內助消化,外禦風寒;若恣飲無度,酒毒熏蒸則頭暈、頭痛、心煩;脾胃受傷,升降失常,嘔吐腹泄,食少體倦;脾虛生濕,濕阻氣機,則小便不利,胸膈痞悶。”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副教授劉振明説。

  過量乙醇對人體的組織器官有直接毒害作用。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張照蘭解釋説:“中藥學認為,葛根具有疏散退熱,解肌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作用,可治療頭暈、頭痛、發熱,熱病煩渴等功效。葛花有解酒醒脾的作用,主要用於飲酒過度頭痛、頭暈、煩渴、胸膈飽脹、嘔吐酸水等傷及胃氣的症狀,起的是緩解頭痛的作用。”

  劉振明也明確表示,解酒茶和解酒藥中的有效成分,本身並不具有解酒的效果。那些“所謂的添加了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或動物肝臟提取物等的解酒藥,由於無法被口服吸收,因此不存在添加的那些酶進入體內代謝酒精的能力。而且酒精能快速被人體吸收,因此也不存在在口腔或胃中代謝酒精的能力。”

  張照蘭表示,解酒類藥物雖然可能會加快酒精分解,但分解産生的乙醛仍需人體本身代謝,所以酒精對人體的傷害並沒有降低。葛根等草本植物“貌似能夠使人醒酒、解酒,但實則是無效的。解酒藥最多起到防止頭痛、頭暈的作用,預防醉酒的作用有限。治標不治本,無法避免酒精對肝臟和腸胃的損害。”

  “解酒藥中的葛根、薄荷、桑葉等均屬於中藥解表劑的發散風熱藥,主要作用微發汗、退熱、清利頭目,治療頭痛、咽痛。這些作用可能有助於減輕因為喝酒過多引起的頭暈、頭痛症狀。枳椇子的利尿作用,可能有助於酒精的加快排泄,減少酒精在體內的停留時間。”張照蘭表示。

  不過,“解酒茶、解酒藥是在人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幫助酒精代謝,緩解酒精的不適症狀。因此,個人的基礎很關鍵。不可認為吃了解酒茶或解酒藥就能千杯不醉。”劉振明説。

  “解酒藥的效果大都是加快人體代謝,代謝産生的廢物仍需人體自身排泄,所以並不能起到護肝的作用。一些人誤認為服用解酒産品可以放心大膽地飲酒,反而容易飲酒過量,造成酒精中毒。因此,不要迷信解酒産品作用,大量飲酒都會引起酒精中毒,一旦飲酒過量就算吃再多的解酒産品也於事無補。”張照蘭告誡飲酒者。

  張照蘭還特別提醒有肝病的人,尤其是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但是肝功能正常的飲酒者。他們往往因為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而忽視了對肝臟的呵護,放任自己敞開飲酒,對於肝病的人飲酒等於雪上加霜。

  劉振明建議,“一定要識別産品文號,優先推薦功能保健食品(原保健品)級別的中藥復方,由於它們要求採用藥食同源的組份,因此安全性最高,基本不具有副作用。而藥品級別的解酒産品,根據成分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

  青蒿素食品是“神藥”還是忽悠?

  謠言來了

  屠呦呦獲諾獎,“青蒿素”也一夜成名。某購物網站上,“青蒿餅”“野生幹黃花蒿”等打著“青蒿素”廣告的食品、保健品借此銷量節節攀升。主打“青蒿素”概念的食品,是否真的名副其實?這種藥用成分有必要“食補”嗎?

  專家來辟謠

  “以青蒿、艾蒿為原料的粑粑裏是肯定不含青蒿素的。”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果殼網食品“達人”阮光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黃花蒿,艾蒿和青蒿、黃花蒿同屬菊科蒿屬,這些蒿屬植物外觀相似,不容易被分辨。阮光鋒告訴記者,造成公眾對這幾種蒿屬植物認知混亂的原因之一,還是與植物分類有關。“‘富含青蒿素’的宣傳只是商家借機行銷的噱頭而已。”

  “高純青蒿素膠囊”則是舶來品。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科普作家雲無心介紹説,“高純青蒿素膠囊”在美國的網上購物平臺確有銷售,而且不止一個牌子,但廠商和賣家只能是“暗示”消費者,這種“來自古老中國”的膳食補充劑具有抗腫瘤、改善心血管功能等神奇功效——這種“暗示”實際上是美國生産商宣傳膳食補充劑的慣用手法,因為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規定,膳食補充劑標簽不能使用“診斷、治療或預防疾病”等字眼。“其實青蒿素最主要的功效還是治療瘧疾,要説殺滅寄生蟲,還是有可能的。至於抗腫瘤等功能,有一些科學家在研究,但目前的研究結果不足以作為證據支援這些功能,而其他的諸如緩解腰酸背痛、涼血退虛熱之類,則基本上屬於想像和腦補。”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研究員説,食品補充劑不能用於宣傳治療功效,賣家這樣宣傳是違法違規的。如果用於治療,青蒿素的劑型、劑量都應有嚴格的規定,只能在有藥品批文的藥廠生産。雲無心也強調:“如果得了瘧疾,應該去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因為現代醫學治療瘧疾,不會只用青蒿素一種藥物,而是會和其他藥劑一起使用,這樣效果更好。”

  那正常人有必要“食補”青蒿素嗎?陳士林告訴記者,青蒿素在醫學上主要用於治療瘧疾,正常人完全沒必要為了養生保健去吃青蒿素。“‘是藥三分毒’,更何況青蒿素還有可能産生耐藥性。”陳士林強調,消費者要分清防病治病類藥物和補益類藥材的區別,比如人參、黃芪、冬蟲夏草等具有補益作用,可以用作養生保健食用;而青蒿素則屬於防病治病的藥物,沒病的人不要隨便去吃。雲無心告訴記者,作為一種藥物成分,臨床實驗表明,3%—4%的人服用青蒿素後會出現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作為草藥的一種,正常人比較大量地服用青蒿素補充劑或許還有可能存在肝臟損傷的風險。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副教授范志紅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也提醒消費者:“在我國,保健品生産、銷售要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認證。對於美國進口的膳食補充劑,這些國外的營養保健品要在國內銷售,也需要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相關許可。對宣傳保健作用,而沒有相關批准的産品要謹慎購買,不要跟風。”

  兒童酸奶真的更營養嗎?

  謠言來了

  如今,很多網站和超市上都能看到各類的兒童酸奶宣傳廣告,廠家也宣稱,兒童酸奶能促進兒童成長、具有豐富營養,當然兒童酸奶的價格也比普通酸奶高一截。

  專家來辟謠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係副教授范志紅表示:“為了吸引兒童的舌頭,兒童牛奶、兒童酸奶等産品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高甜度策略,利用兒童對甜味的喜愛,加入大量的蜂蜜、糖或果醬,比普通酸奶甜很多。這是非常不利於兒童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家長應當引導孩子接受普通酸奶的清淡酸甜口味,而不是為了取悅孩子而放任他們吃糖含量高的酸奶。”

  據了解,酸奶的主要營養在於其中的蛋白質、鈣,另外,益生菌對腸道有益處。能量含量高主要是糖分比較高。筆者發現,在多款兒童酸奶的營養成分表中,蛋白質含量與普通酸奶幾乎相當,只略高0.1—0.2毫克,鈣含量最多的産品僅比普通酸奶高出10毫克左右。不過,兒童酸奶的能量含量卻遠超普通酸奶,其中一款兒童酸奶的能量含量達到406千焦,而普通酸奶的能量含量多在300千焦左右。

  那麼兒童酸奶宣稱的營養功效是否如此突出呢?范志紅説:“添加營養物質,和實際上營養物質比普通牛奶多,並不是一回事。要細看營養成分表才知道。普通的純牛奶含有12種維生素,含有豐富的鈣,其他不是牛奶所‘擅長’的營養成分,不妨直接從其他食物當中攝取。換句話説,牛奶只要提供牛奶的營養就行了,不要指望它替代吃魚,或者替代吃菜,或者替代吃雜糧,等等。有些産品標注了很多營養素的含量,非常吸引外行人,但內行仔細看看,卻發現多數營養素的含量並不比普通牛奶高多少。”

  她指出,“兒童酸奶目前沒有國家標準。行銷噱頭的意義遠大於對兒童的健康好處。兒童完全可以直接喝普通的原味酸奶。”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雲無心則表示:對於任何食品,風味口感都至關重要。兒童食品的所謂功效,是用來吸引父母的。絕大多數的小孩子,不會因為“吃了營養好”而去喜歡不好吃的食品。兒童食品要能賣出去,在外觀、風味、口感上吸引小孩子,才是成功的關鍵。很多情況下,風味口感的提高,都要以增加“不健康”的成分為代價。比如説,“增加甜味”是吸引孩子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手段;“酥脆”是孩子們更喜歡的口感。二者的獲得,基本上是以增加糖和脂肪來實現。

  他表示,大多數的“兒童食品”都是行銷噱頭,除了讓家長們通過多花錢而獲得“關愛孩子”的心理感覺,在營養上的價值微乎其微。甚至為了獲得吸引孩子們的風味口感,營養組成方面可能還不如普通食品。

  范志紅建議,孩子1歲以後就可以喝酸奶。建議選擇最樸素的原味酸奶,沒有加果汁、果塊、椰果粒等的酸奶,避免其中的塊狀和顆粒狀配料嗆入幼兒氣管,也避免孩子迷戀其中的香精和糖分。和添加了各種配料的酸奶相比,原味酸奶的蛋白質和鈣含量也是最高的,最值得購買。要讓孩子接受酸奶帶一點點刺激的乳酸味道,因為乳酸是有利於消化吸收和腸道健康的物質。

  而至於當前一些家長認為酸奶比牛奶更有利於寶寶的問題,范志紅表示,“酸奶的確有一些牛奶所不完全具備的好處,比如沒有乳糖不耐受問題,過敏性也略低於牛奶,而且比牛奶容易消化利用,在發生胃腸道感染或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時候,牛奶不適合喝,而酸奶可以喝。它的主要缺點是可能加入過多的糖分,熱量要比牛奶明顯地高。孩子喝酸奶完全沒有問題,只是不必非要選兒童酸奶。”

  喝豆漿會導致乳腺癌嗎?

  謠言來了

  有報道稱,女性常年喝豆漿會導致乳腺癌。理由是攝入足夠量的植物雌激素會使乳房增大,但同時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受到刺激後由正常發育到異常增生就有出現癌變的可能。這個觀點在網上廣為流傳,很多女同胞,尤其是乳腺癌患者從此談豆色變。

  專家來辟謠

  對於“女性長期喝豆漿易得乳腺癌”的説法,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中心主任張保寧做客國家衛計委線上訪談表示,這種説法沒有科學依據。

  根據2008年發表在世界權威的醫學雜誌《cancer》中的文章顯示,大豆裏的大豆異黃酮不但不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反而會對乳腺癌患者病情的恢復有幫助。

  由於乳腺癌的發病原因與雌激素過高有一定關係,因此很多女同胞聞雌激素色變。張保寧認為,豆漿中含有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人體雌激素水準高會提高乳腺癌患病幾率,因此人們往往將二者聯繫起來,認為長期喝豆漿易得乳腺癌。其實,植物雌激素與乳腺癌間並沒有直接關係。有證據表明植物雌激素對乳腺癌細胞有保護和促進雙重作用,植物雌激素與乳腺癌的關係是保護還是促進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植物雌激素的暴露時間,個體代謝差異,激素環境,攝取的植物雌激素是來源於天然食物還是補充劑,以及食物的種植過程等。對服用他莫昔芬的乳癌患者不建議使用植物雌激素補充劑或提純的植物雌激素,而天然的豆類、豆製品等對乳腺癌患者是安全的。

  “人體內的雌激素需要和受體結合,才能作用乳腺等靶器官,産生刺激影響,甚至導致癌症。如果人體內雌激素水準高,大豆異黃酮因為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就來競爭受體,影響了人體內的雌激素和受體的結合,減弱了人體內雌激素對靶器官的作用。”張保寧進一步解釋説,“如果人體雌激素水準低,大豆異黃酮就會補充人體內一些雌激素的功能。因此,大豆異黃酮可以起到調節人體內雌激素的作用。”

  不少女性都會通過多喝豆漿、吃豆製品來補充大豆異黃酮,以達到補充雌激素的目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營養科主任李纓明確表示:女性通過喝豆漿、吃豆製品補充大豆異黃酮的做法不能補充雌激素,也不能激活自己體內的雌激素。

  大豆異黃酮是大豆胚芽中含有的一種植物性化合物,也是多酚類物質的一種,它具有類似雌激素的結構,是一種植物性激素,西芹等食物中含量較多。但儘管結構相同,但並不意味著攝入了大豆異黃酮就等於補充了雌激素。這是因為,大豆異黃酮會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生成另外的物質,進而促進激素的活性化。

  李纓強調,豆漿有調節雌激素的作用,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喝,隨時都能喝。例如青春期少女或懷孕期的女性大量攝取豆漿,就相當於大量攝取雌激素,少女會造成性早熟,孕婦如果正好懷的是女孩,可能會造成胎兒的畸形率增高。如果成熟期女性在正常的情況下,攝入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就會和自身分泌的雌激素爭奪受體,體內的受體活性是有限的,有了植物雌激素,自身分泌就會減少,造成月經紊亂。另外,當雌激素水準下降時,補充植物類雌激素是一個方面,但也需要注意一點,身體的內分泌系統是一個體系,不只有一個激素。

  本報記者 蔣秀娟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