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植樹造林 讓天藍地綠水凈

  • 發佈時間:2015-12-31 01:31:0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綠化祖國”離不開植樹造林,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需要大力植綠增綠。設立植樹節和植樹日,廣泛植樹造林,大力發展森林,積極創建森林城市、美麗鄉村,神州大地掀起植綠增綠護綠熱潮,這均表明我國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尤為重視。

  今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擴大森林、濕地面積,提高沙區植被覆蓋率,202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3%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濕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工程,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面對此,迫切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援林業建設,探索出一條既符合自然規律,又符合國情林情的科學綠化之路。

  植樹造林、發展森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3%,森林蓄積量達151億多立方米;

  全國每年平均造林9000萬畝,森林撫育1.2億多畝;

  近五年,長三角、珠三角、沿海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和太行山綠化等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增加1.3個百分點,平原地區農田林網控制率已達90%。

  ……

  以上這諸多數據,真實反映了近些年來我國林業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特別是“十二五”,作為我國造林任務最多、速度推進最快的五年,以構築國土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堅持“擴面積、增蓄積、提品質”,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和國土綠化。

  同時,還實施森林撫育經營、造林補貼等優惠政策,激發了社會造林育林的積極性,使大眾身邊增綠效果明顯。

  正如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所強調,“森林就是民生,要保護好每一寸綠色。”

  生態治理:綠化唱主角

  如今,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在追求舒適生活的同時,更加注重優美的生態環境。

  “以前這一片兒都是荒地,夏天風沙,冬天見不著人影兒。現在好了,出門就見綠,天藍水清,看著心情舒暢,幸福感指數高。”七八位正在東郊森林公園內唱歌跳舞的大爺大媽們笑呵呵地搶著説,大夥兒都愛過來遛彎兒。

  作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四大郊野公園之一,東郊森林公園屬於“九楔”中的東部楔形綠地,位於通州、順義、朝陽三區交界地帶。2013年,以平原造林工程為主體,開始進行綠化、綠道及相關基礎建設。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高級工程師王金增介紹稱,東郊森林公園規劃面積8.9萬畝,其中建設綠地7.5萬畝,佔規劃總面積的84.2%。該森林公園在實施造林綠化過程中,將重點建設華北樹木園、印象森林、濕地森林、動感森林、創意森林等5個特色景觀區域。屆時,森林公園建成後,將成為京東最大的城市森林區域。“市民可免費入園休閒遊憩,享受綠化建設成果。”

  據了解,東郊森林公園建設分為三期,一期現已實施造林1.39萬畝,植樹168個品種、50多萬株,初步形成森林主體構架,森林覆蓋率由31.9%提高到47.5%。

  “把森林搬到市民身邊。”這是北京近年來做出的重大決策。此舉不僅是建公園增綠,還利用砂石坑、煤渣堆、荒灘、坑塘等廢棄地進行造林綠化,使當地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實現重大突破。

  本月初,漫步在全長12公里的潮白河故道懷柔段,望著沿線栽植的國槐、欒樹、白臘、五角楓、等喬灌木逾31萬多株、6408畝,正迎風搖曳,茁壯成長。你很難想到,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風沙滿天、斑駁裸露的砂石坑、荒灘地。

  曾是風沙入京一條主要廊道、也是“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的潮白河懷柔段,北起北房鎮鄭家莊村,南至楊宋鎮梭草村。過去,由於盜採河沙嚴重,致使這裡形成了許多集中連片的大砂石坑,溝壑縱橫,平均深度達40多米,最深約50余米。

  “隔著10米都看不見人影”。懷柔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彭天明講,坡陡、坑深、無土、缺水,滿目瘡痍,生態條件惡劣,就連居住在這附近的居民也都是苦不堪言。

  為將沙坑變綠洲,2013年,種樹“攻堅戰”打響。自此,拉開了人們在這裡播散綠色的大幕。

  “消坡、拉坡、大坑回填等工程措施建設,方便了植樹造林。通過兩年的治理,這裡變成了一片綠色海洋。”彭天明説,這裡不僅成了大家休閒遊憩的好去處,而且還為生態旅遊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隨著林木養護管理工作的開展,讓當地100多名農民在家門口實現綠崗就業。“尤其是楊宋鎮梭草村,更是從一個名不見經轉的小村變成了小有名氣的垂釣度假地。”

  為了從源頭上減少沙塵污染、增加綠化面積,北京市啟動了平原造林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綠化面積105萬畝,北京市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4.85%增加至25%以上。新增萬畝以上森林23處、千畝以上210處、恢復建設森林濕地5.3萬畝。由於科學養護到位,林木總成活率達95%以上。

  北京市林業工作總站副站長李榮桓表示,平原造林工程完成後,將有效改善北京市空氣品質,顯著提升首都生態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有此轉變的不僅是我國的北方。在南方,一場針對當地頑疾的石漠化治理戰役已經打響,經過不懈的摸索和實踐,石山現已披綠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的崇左市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發育、分佈廣泛,石漠化現象突出。”崇左市林業局總工程師黃禮勒介紹道,全市岩溶地貌面積1679.6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64.6%。

  在崇左市江州區的龍峽山上,建立了一個佔地面積為260畝的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生産基地。看著滿山鬱鬱蔥蔥、長勢旺盛的降香黃檀、格木、鐵刀木等珍貴樹種,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試驗中心研究員盧立華笑語不斷地講,這裡隨處可見,並混交了台灣相思、銀合歡、小葉榕等常規樹種,現已形成由多樹種組成的復層混交林。“以前,全是石山、荒山荒地及疏林地,基岩裸露度45%以上,植被為石山灌草,蓋度約10%,石漠化程度為重度石漠化。”黃禮勒插話道,通過實施人工造林與封山育林相結合的模式治理石漠化,成效顯著,不但有效抑制了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也從原來的重度石漠化轉為非石漠化,曾經的亂石山現已變為城市的“後花園”。

  經測定,目前,該基地降香黃檀平均胸徑10.5釐米,平均樹高11米,最大胸徑15.5釐米,最大樹高13米,並已長有心材,心材直徑達5.5釐米。通過封山育林恢復的植被,蓋度達到75%。

  盧立華説,在石漠化治理試驗區範圍內,除了提高森林覆蓋率外,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實施前的680元提高到2014年的6700元,走出了一條生態重建和農民增收“雙贏”的路子。同時,還探索和總結出適合石山區的任豆樹與肥牛樹、甜竹與柚木,以及任豆樹與牧草、中草藥混交的10多種石漠化治理造林模式。

  據悉,崇左市石漠化面積由2005年的380.3萬畝減少到現在的252.7萬畝,減少33.6%。全市森林面積由2003年的1082萬畝提高到現在的1420.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2.94個百分點,達到54.6%,森林活立木蓄積量達3480萬立方米。

  在廣西,當地林農種植桉樹的積極性很高,桉樹發展十分迅速。桉樹人工林面積大、品種多、産業發達。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主任謝耀堅介紹説,桉樹生長快、幹形通直、出材率高且木質好,是其他樹種不可比擬的。桉樹現已成為南方主要造林樹種,成為國家木材生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目前,我國桉樹的栽培區已遍及廣東、廣西、海南、福建、雲南、四川等17個省份600多個縣。到2014年底,全國桉樹面積達450萬公頃,當年為國家生産木材超過3000萬立方米,桉樹産業年總産值達3000億元。

  那麼,該如何讓桉樹這個好樹種更好地富民又護生態?“只要我們尊重科學,適地適樹,科學整地,合理施肥,密度適當,按照可持續發展規律來經營,就可以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謝耀堅如是説。

  生態福利:全民共建共用

  一般來講,居民出行500米有日常休閒空間,對於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指數很重要,是讓居民共用生態福利最直接的體現。但目前,很多城市可進入綠地少,居民進入綠地不方便。

  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堅持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既注重植樹造林,還強調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教育,提升公眾生態意識;既注重政府主導,也強調全民共建共用,搭建了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新平臺,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

  “中央把森林城市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本身就是針對城市發展需求和順應世界城市生態建設潮流做出的戰略選擇。”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成如是説。

  由國家林業局啟動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活動,旨在大力發展城鄉森林綠地、傳遞生態文明理念,為我國城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良好生態支撐。

  據對全國160個創森城市的統計,創森期間,每個城市年均新增造林約20萬畝,折合森林覆蓋率近1個百分點,大大超過同期全國平均水準。

  張建龍局長説,創森城市通過拆遷補綠和見縫插綠、郊野公園和綠色鄉村建設、水系和道路綠化等措施,顯著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産生活環境。據連續五年對創森城市的問卷調查,市民的支援率和滿意度都在98%以上。

  據國家林業局2014年對正在創森的78個城市的統計,生態建設總投入近700億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社會資金。

  作為安徽省首個也是唯一的省級生態市,宣城市全市林地面積76.1萬公頃,佔國土總面積的61.5%,森林覆蓋率為58.03%。

  “累計投入資金119億元用於國家森林城市建設。” 宣城市市長韓軍介紹,宣城市本著“政府得綠,群眾得利”的原則,創新造林機制,積極鼓勵大戶造林、社會化融資合作基地造林和企業原料林基地建設,極大地調動了全社會參與熱情,加快了城鄉綠化的步伐。

  據統計,全市完成新造林3.4萬公頃,主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28%,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3.23平方米,喬木種植面積佔綠地面積的73%,街道樹冠覆蓋率達27.5%,基本形成森林生態網路,森林和濕地資源的生態服務價值達到909億元,每人平均3.2萬元。“廣大市民開窗賞綠、出門500米見綠地的夢想成為現實。”

  “生態建設是百年大計。”王成主任講,但由於各部門觀念的差異和關注點的不同,在治理對策當中也就出現了很多貌似正確,實際上是破壞生態的“偽生態”行為。

  王成解釋,首先,以防火和搞衛生為名凈化城市林地落葉。2014年,對北京市海澱區綠地調查表明,生長季和非生長季綠地的地表覆蓋率分別為55.29%和68.94%,也就説有30%—45%的綠地是裸土的,林地缺少了本應該有的枯枝落葉層。把城市綠地落葉掃掉,表面看似“乾淨”了,實質是把森林樹木儲水、降塵功能弄沒了,反而使城市更臟了,也取走了林地重要的養分來源。

  其次,以治理提升為名改造原有自然景觀。一些地區在生態建設中,過分注重人造生態景觀和色彩組合等視覺效果,把原本自然的河岸林帶硬加上透水磚、栽植人工草皮,把道路、河流原有的林帶砍掉,栽植上所謂的色帶、色塊。這種行為是純粹的偽生態,是以建設的名義在破壞生態。

  最後,以美化鄉村為名移植城市綠化模式。鄉村森林景觀不僅是生態環境,也是文化傳承和生産生活。無論是樹種的選擇和栽植的空間地點都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而在許多新村規劃建設中,照搬外來植物、色塊、色帶等過度人工化綠化模式,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生態景觀風貌。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表示,要大力推行造林樹種選擇本地化、森林綠地配置多樣化、管護措施近自然化,堅決改變城市綠化中盲目引進非本地樹種、大搞奇花異草和大樹古樹進城以及純林過多和管護過度等做法,使城鄉生態建設更加科學、更為節約、更有實效,著力提升城鄉生態系統的近自然水準。

  當前,隨著城市化建築用地的急劇擴張,對原有的綠色空間,特別是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空間不斷的擠壓和切割,造成自然空間的破碎化。

  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建設為例,這種鐵網庇護阻斷式的運營管理方式及劈山開路的建設模式,造成許多動物鐵窗式的永久隔離在一定的地域內,成了“人類活動海洋”裏的生存孤島,限制了遷徙和基因交流,直接威脅生物多樣性。

  生態建設:增綠增效增質

  “對於生態建設來説,保護就是最好的發展。”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指出,既要注重造林,也要加強管護,防止出現“熊瞎子掰苞米,掰一個丟一個”的現象。

  從我國生態建設現狀和區域發展情況看,東中南部的濕潤地區已基本完成造林綠化,生態安全體系的基本骨架已初步形成,大幅度擴大造林面積的潛力有限。

  而我國西北部旱區,由於大規模墾荒,加上自然災害和人口增長等多種原因,使這些地區林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生態失衡。雖然經過不懈努力,生態資源總量和品質明顯提高。但是,旱區生態建設仍然欠賬很多,生態狀況依然十分脆弱。

  張永利稱,在我國生態建設和造林綠化戰略佈局中,這一區域既是急需造林綠化、改善生存環境最為迫切的地區,也是構建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關鍵地區。

  據悉,我國旱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四川、雲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8個省(區、市)715個縣(區),總面積達45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47.2%。

  “旱區既是我國重要江河的源頭地區,又是防控荒漠化和風沙侵襲的主要陣地。”張永利表示,需要加強治理力度。

  據統計,我國旱區的森林覆蓋率為6.8%,不足全國水準的1/3,極乾旱地區僅為1.45%。每人平均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科學造林綠化是根本。”張永利透露,但在旱區造林綠化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違反客觀規律,違背科學精神,忽視水資源承載能力,盲目蠻幹的問題,也就是違背科學的“亂作為”,其危害性比“不作為”更大。

  因此,推進旱區造林綠化,必須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優先,充分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加大封山育林育草比重;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相結合,優先發展灌木林;要堅持量水而行,以水定需、以水定量,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科學確定造林綠化規模、植被恢復方式和治理模式,積極採用抗旱節水造林技術,大力發展節水林業。

  張永利説,在有些地方,已出現林草植被大面積消亡現象,一邊投入鉅資造林綠化擴大生態資源,一邊因保護不善造成生態資源存量減損。所以,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

  “十三五”是推進林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張建龍局長強調,今後五年,全國林業系統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總任務,以增綠增質增效為總目標,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林業生態建設。計劃每年造林9000萬畝、森林撫育1.3億畝,力爭202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23%以上,森林蓄積量增加14億立方米,達到165億立方米。全國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

  二是切實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全面保護天然林,停止國有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建立濕地生態修復機制,讓濕地保有量穩定在8億畝,林業自然保護地在國土總面積中的佔比穩定在17%以上。

  三是全面提升林業品質效益。加強森林科學經營,加快建立一批國家儲備林基地。建成一批森林城市群、森林城市和森林鄉鎮、村莊。鼓勵引導貧困農民和林區職工,發展木本糧油、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綠色産業,推動山區林區沙區貧困人口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同時,加強科技創新和網際網路+林業建設,提高林業科技成果貢獻率和資訊化水準,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