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學校園的圍墻在哪兒

  • 發佈時間:2015-12-26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玉淵雜譚

  長久以來,有關大學公共性和開放性的討論似乎一直沒能得出令各方都心服口服的結論。所以,大學正常教學秩序與國民參觀權利之間的矛盾,也就一直有一搭沒一搭地生些事端。這不,中山大學某教授和校保衛處就因“能不能進入草坪上課”的問題“互撕”上了。

  教授有理,認為大學校園裏的高雅,正在於隨處可見坐在樹下讀書的學生,圍坐在草地上上課、討論問題的老師和同學,以及倚偎在一起彈著吉他、唱著歌的情侶······但校保衛處也顯得委屈,吐槽常有老人、孩子和推著嬰兒車的人群在草坪上曬太陽,人走之後,草地上一片垃圾······

  不可否認,從過去到現在,開放的校園確實對大學環境産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擁有堪比園林美景的北大、武大、廈大等,常年受到遊客“騷擾”,尤其是櫻花季的武大,無論對學生、學校還是遊客而言都是災難。又比如校園道路上有很多步行和騎自行車的學生,也就往往成為機動車事故多發地段。總之,似有種種苦衷,許多大學降低了開放度,用各種限制手段代替管理。

  然而,以堵代疏從來就是解決問題的下策,在大學之開放性問題上,更屬下下策。例如廈大對“遊客”限流,馬上就出現各種神通廣大的“黃牛”,收費帶人抄小路、翻墻進入校園。再回到上述中山大學的例子,限制所有人進入草坪,卻將本該享有優雅環境的師生也一併拒之“草”外。對存在的問題不加以深究,拿不出科學的精細化管理方案,依賴這種一“限”了之的模式,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徒增一些新麻煩。

  實在不想在此多費口舌去舉牛津康橋等例子,沒有圍墻的大學早已是國際慣例。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更是如織,卻絲毫不破壞學府的醇厚和莊重。再看我們因圍墻而封閉的大學,圍墻似乎又起不到封閉作用。找到徘徊在廈大周邊的“黃牛”,就能帶你逾墻而入。針對此事,某專欄作家寫了一篇文章,光看標題就來的一針見血、酸爽痛快——《花20塊錢進門的大學永遠不配一流》。

  進門觀光只不過體現了大學開放性和公共性的初級水準。實際上,圖書館、體育場、食堂等公共設施都應有條件地面向公眾開放,尤其是圖書館。記得讀研究生時做新聞史作業,去北大圖書館查閱民國舊報刊資料,小心翻看發黃的新聞紙,一種對學問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而這些舊報刊原件,國家圖書館或許都是沒有的。

  正是個體發自內心而生的敬畏感,瀰漫在了大學四週的空氣中,才能凝萃為一種精神圍墻。這堵墻圍住的是對良知底線的恪守、對獨立人格的修養、對學問真理的追尋。至於大學裏面的古籍、古樹、古建等,恰是面向公眾,濡養敬畏感的資源。打開有形的墻,澆築無形的墻,方能形成一種良性迴圈。當然,過程一定會有些“淩亂”,但也真正考驗管理智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