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發力結構性改革 激活供給側創新

  • 發佈時間:2015-12-23 16:46:5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評論

  首席

  □伊歌

  供給與需求是現代經濟學最重要的一對概念,兩者猶如硬幣的兩面,互為依存又對立統一,成為經濟分析的基礎性概念。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包含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總供給則指實際可供給市場最終使用的産品和勞務總量。

  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也就是會議所強調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需求側管理,強調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熨平短期的經濟波動,在實際操作上更多是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供給側改革,強調的是企業和創業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解決經濟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在實際操作上更注重效率的提升、制度的變革和完善。

  在新常態下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時移勢移之後的順勢而為:

  ——經過數十年狂飆突進式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原本過剩的勞動力正出現短缺(“劉易斯拐點”),土地、環境等資源約束也日益嚴峻,潛在經濟增長率逐步下移;依靠要素投入、外需驅動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長轉向品質效益型集約式增長,依靠效率提升、創新驅動的增長方式實現中高速增長為最優選擇;

  ——在“金融海嘯”後的宏觀調控政策,將需求側管理幾乎發揮到極致,需求刺激使GDP增速自2009年一季度的6.5%,快速上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但隨後宏觀調控政策的邊際收益遞減,GDP增速一路震蕩下行,直至今年第三季度的6.9%。與此同時,短期需求刺激的副作用日見顯現,如鋼鐵、電解鋁、水泥、建材、造船等行業産能過剩,産能利用率下降到70%左右,以及資産價格泡沫膨脹、地方債務壓力加大、銀行不良資産率上升等等;

  ——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矛盾,而非週期性波動,無法用解決週期性波動的需求側管理政策去應對,只能以結構性改革去化解。更為關鍵的是,如今需求側已經非常市場化,而供給側卻往往未能及時順應需求側作出調整。凡是能夠順應需求側變化作出調整的行業,如電商、物流、醫療等都能保持可觀的增長,如隨著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呈現爆髮式增長,國內的供給卻無法與之對接,由此催生了“海淘”、“跨境直銷”等創新商業模式。

  結構性矛盾集中在供給側,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所必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正是對症下藥之舉;重點推進國有企業、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著眼于激發供給側的創新活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則是辨證施治之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是産能過剩。過剩産業無法市場出清、“僵屍企業”僵而不死,在供給側擠佔大量生産要素和資源(尤其是信貸等金融資源),造成價格信號失真、價值規律失效,生産要素和資源配置扭曲,是供給側創新不足、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結構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淘汰落後産能、壓縮過剩産能,必然觸及國企、財稅、金融和社保等體制改革;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這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加快改革創新,抓緊做好工作,就能順利過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