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曆 每天一堂文化課

  • 發佈時間:2015-12-20 06:31:4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説到日曆,許多人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已經過時了”。爺爺奶奶那一輩經常使用的“月份牌”,父母那一代家中常備的掛曆,已在生活中漸行漸遠。現如今“80後”“90後”,想要查看日期時第一反應就是掏手機,各種各樣的手機日曆已經替代了紙質日曆的功能。

  不過近幾年,隨著創意日曆、文化日曆的興起,日曆又悄然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來。除了指示日期的基本功能外,這些設計新穎、印製精良的日曆,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伴侶,發揮了傳播知識和增添趣味的獨特功能。

  樂生活 享文化

  日曆成了人們提高生活品位、寄託文化追求的生活伴侶

  旅遊達人、攝影師邱磊是一位愛貓人士。同時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收集好看的日曆。“我家每年都會買一本國外的日曆,365天,全是貓主題。”去國外旅遊時,碰上精美的風景主題月曆,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

  邱磊説,他對日曆的喜好,完全是由於他對優秀攝影作品和精湛印刷製作工藝的追求,二者缺一不可。“國外的日曆和明信片一樣,大多使用當地最有代表性的攝影作品,其中還有很多大師作品。那些印刷精美的掛曆,大多不大,頂多采用8開對折,和筆電差不多大小,既可以欣賞,又可以在上面記事,觀賞和實用價值都有了。可惜,國內此類日曆實在太少。”

  邱磊對高品質日曆的追求,也是大眾的共同追求。最近有網友徵集2016年有創意的日曆,獲得了眾多網友的積極響應,其中新版《故宮日曆》位列榜首。從2009年推出至今,它的銷量連年翻番,今年推出的2016版,首印20余萬冊不到1個月就被搶購一空,創造了一個日曆銷售史上的奇跡。

  這是一款怎樣的日曆呢?暗紅色的布紋封面,給人沉穩大氣的第一印象,被讀者親切地稱為“紅磚頭”;翻開日曆,每一頁的正面是當天的日期、農曆、節氣,背面是一件印製精美的故宮藏品,配以簡明扼要的説明文字。值得一提的是,每天的日期都採用“碑帖集字”的形式,一月一迴圈,天天不同。

  説起這本日曆的由來,故宮出版社文化旅遊編輯室主任王冠良感觸頗深。她説,2009年一次給故宮出版社的新編輯培訓時,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提到了民國版的《故宮日曆》。一句不經意的話卻讓故宮出版人的腦海裏閃起一個念頭:為什麼我們不能重新出版《故宮日曆》呢?

  由於是第一年出版,加之已是六七月份,要出版明年的日曆,時間非常緊張。最重要的,民國日曆古樸大氣、韻味十足,於是出版社決定直接復刻,向先賢致敬。經過反覆比較,編輯們發現,1933年出版的第一本《故宮日曆》是由當時的故宮院長易培基題寫的書名和日期,到了1935年,就換成了“碑帖集字”的形式。最完美的當屬1937年那本,不僅書名,每天的日期都使用的是“碑帖集字”。“於是,我們決定以1937年這本為底版進行復刻。排版時完全採取民國原汁原味的字體和版式,沒有使用任何一個電腦字體,就連朔望日和以前發電報用的韻目代日都像搬家一樣地搬了過來。”

  “我是2008年來到故宮出版社的。《故宮日曆》這本書也可以説是我與故宮出版結緣的開始,對它非常有感情,也傾注了許多心血。”王冠良感慨道,民國版的《故宮日曆》傳達出的是當時故宮人對文化的那份堅守。當時由於戰火的逼近,環境波譎雲詭,故宮文物面臨南遷等重要問題,舉辦展覽讓民眾參觀已是非常困難。而以日曆這樣一種形式向民眾展示故宮的館藏文物,能給大家的日常生活帶去些許文化慰藉和心靈守望。如此看來,小小日曆也算是有了新身份,它成了人們提高生活品位、寄託文化追求的生活伴侶。

  精耕作 拼細節

  日曆對印刷品質要求很高,但定價又必須親民

  2010版《故宮日曆》一經推出即大受市場歡迎,給了故宮出版人極大的信心和勇氣。他們決定連續推出《故宮日曆》,也決定以生肖作為其或隱或顯的主題。

  “2011年是兔年,從兔子本身的特性出發,我們一開始決定以玉器作為主題。”王冠良介紹,“但等打樣回來,我們就傻了,效果太不理想了!”由於是黑白印刷,完全體現不出玉器溫潤透亮的光澤和質感,全部灰成一片。當時時間已經很緊張了,經過與領導溝通,最後他們還是選擇了線條感較強的書畫,題材以仕女、花鳥、嬰戲等以溫潤文雅見長的內容。在版式上,取消了與現代生活無關的韻目代日,增加了節氣、物候等內容,這也引發了許多讀者對“七十二候”的不小興趣。

  由於黑白印刷對題材的選取很有限制,將日曆升級為彩印的想法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但700多頁的內容,成本必然會大大提升。“時任文化旅遊編輯室主任的江英老師提出,能不能試試輪轉機。於是我們考察了許多輪轉機印刷企業。因為日曆對印刷品質要求很高,但定價又必須親民。經過反覆測試、調顏色之後,我們推出了2012年版《故宮日曆》,而從黑白到彩色的升級,定價只增加了6元錢。”王冠良説。

  “由於不同生肖的情況差異,相關文物和藏品的數量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也從生肖引申出了不同的專題,比如兔年的仕女畫、蛇年的山水畫。”故宮出版社副總編劉輝表示,“明年是猴年,因為猴子生性活潑的特點,我們就把它引申為娛樂的主題,如宮廷娛樂、文人的娛樂、女性娛樂、孩子的娛樂、戲曲、祝壽、音樂歌舞表演等等。這樣做一是主題非常鮮明,二是可以借此展示許多以往沒有呈現過的文物,尤其是一些風俗畫。這些畫作雖然不是美術史上的名作,但具有社會史和文化史上的意義,可以讓人們了解更多古人的生活習俗和娛樂方式。”

  2016年《故宮日曆》特別邀請了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專家李湜擔任作者,這也是《故宮日曆》首次邀請相關文物專家撰稿。“作為院裏的專家,李湜老師對藏品非常熟悉,找東西會比我們方便得多。應該説,2016版會比我們以前自己做時更專業。”劉輝説。

  “《故宮日曆》解説詞的語言要求平實、接地氣,或介紹畫作背景,或概括其藝術風格、寓意,都要在100字左右的篇幅內完成,這點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此外,要在故宮5萬多件書畫藏品中,選取既符合主題,又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畫作,也是一個難題。”李湜表示,從開筆到完成,共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其間所花心血可以想像。

  創意新 巧發揮

  通過智力付出,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日曆傳播文化的功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增添情趣

  《故宮日曆》火了,被模倣和被盜版的尷尬也接踵而至。王冠良表示,他們在網上發現了不少盜版《故宮日曆》,印刷品質看似不差,但翻開有一股油墨的臭味,細節上也存在粗製濫造的現象。“對於簡單的抄襲模倣行為,我們將訴諸法律。當然,我們歡迎有創意的模倣,大家通過智力付出,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日曆傳播文化的功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增添情趣。”

  受到《故宮日曆》的啟發和影響,越來越多的創意日曆、文化日曆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其中讀庫《日課》系列一經推出,就備受讀者推崇。《日課》責編楊雪表示,2010年,他們在修復一套民國老課本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簡單的文字中流露出的美感和力度。在推出全套《共和國教科書》的同時,他們也在考慮,是否能利用一種新的形式讓這些優美的文字更好地貼近人們的生活。“從2013年開始,我們採用一日一課的形式,推出了《日課》系列日曆本,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老課本的文化魅力。這樣不僅適合兒童認識世界、記錄人生,也更方便大人溫故知新。”

  《日課》以春夏秋冬四季為題,分為4冊。在內容的選編上,與節日、節氣、生活實際緊密貼合。春節時的選文,啟發兒童對新年新歲的認識;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也有相應的圖文展現前人的過節場景;還有三五句成篇的小故事,介紹生活常識、講述農耕之美,向兒童傳授淺顯易懂的道理。“竹幾上,有針、有線、有尺、有剪刀。我母親,坐幾前,取針穿線,為我縫衣。”簡單幾句,勾勒出的場景如在眼前。

  在當前這樣一個資訊量巨大的全屏時代,視覺滿載和資訊超載讓讀者應接不暇。《日課》系列借鑒日曆的形式,猶如古代山水畫的“留白”,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像與回味空間,讓人們每天都能感受到漢語的親切和美感。“《日課》系列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共同歡迎。由於使用的是繁體字,小朋友不易辨認,這套書還成了親子共讀的很好選擇。選用的一些黑白線圖還能作為填色圖,這是讀者給我們這套書開發出的新功能。”楊雪笑著説。

  除了內容上推陳出新,日曆在外形設計上也是極盡創新,已經成為設計師“拼創意”的舞臺。英國一家設計工作室推出一款基於雲計算的樂高日曆,用不同顏色的樂高積木代表正在做的一件事或一個項目,還可以通過掃描同步到谷歌日曆上;馬德里一位設計師設計出一款“刮刮樂”日曆,每過去一天就用硬幣刮去日曆上的數字;烏克蘭設計師設計的火柴日曆,每過一天,就可以將代表“昨天”的那根火柴燃燒掉,引發大家對時間和生命本質的思考。

  如果你對這些日曆都不滿意,那麼就動手製作一款屬於自己的日曆吧。邱磊説,他現在與朋友合作,每年都製作一款屬於自己的“貓日曆”,用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攝的貓的照片PS成不同的場景和故事。在他的日曆裏,一隻只小貓化身成“天使”、“時尚大咖”或“廚師”,讓人看了忍俊不禁。“這是很好玩兒的一件事。”邱磊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