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需扶貧”富裕山區百姓
- 發佈時間:2015-12-16 05:59:5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偏遠山區,基礎條件較差、經濟發展不足,群眾生活水準有待進一步改善。貴州畢節山高田少、地瘠民貧。作為國家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20多年來畢節在扶貧攻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畢節又在精準扶貧、問需扶貧思路的指引下,向貧困全面宣戰,取得了可喜進展——
初冬時節,踏訪貴州畢節——全國唯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經濟日報》記者被這裡熱火朝天的脫貧致富勁頭深深感染。據統計,今年1至9月,畢節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950億元,增長13.5%,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5%,大幅領先全國平均水準。在精準扶貧、問需扶貧思路的指引下,預計到2018年,全市將摘掉“貧困帽”。
精準扶貧 不撒胡椒面
濃霧中,盤山公路越來越陡峭,當車子終於停穩,記者來到了素有“黔西小西藏”之稱的紅板村。
在畢節市,紅板村是一類貧困縣的一類貧困村。有史以來,高寒的氣候、貧瘠的土地、陡峭的山路將紅板人困在了貧窮之中。
資源有限,扶貧切忌撒胡椒面,“我們中建鄉6個村中有5個是貧困村,2012年,我們決定整村推進,先把最窮的紅板村扶起來”,黔西縣中建鄉黨委書記唐寶書告訴記者,確定了紅板村為目標,又通過“四看法”從全村446戶中選取了163戶作為精準扶貧對象。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有沒有讀書郎”,唐寶書説。對象選出後,則需要制定精準的扶貧措施,“支部+合作社+農戶”是紅板村採取的扶貧開發模式。結合紅板村林地豐、耕地貧的現狀,村支部成立了養雞、養牛、養羊、養豬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養殖獎勵、科學技術、産品銷售等服務,創造出一條致富脫貧路。
記者了解到,現在全村種植核桃3350畝,林下養雞5000羽,發展種草養羊65戶,發展能繁母牛養殖27戶。讓每個貧困戶都有相應産業支撐或項目扶持,每個在家勞動力都能接受培訓並掌握1至2門農業適用技術。
“2013年開始,我家養了32隻羊、8頭牛,政府獎勵了我17000元,我自己又借了9000元。今年一年就賺了差不多4萬元。”唐元剛的老婆劉光芬笑著説道,原來去工地上當雜工,一年掙不下幾個錢,現在好了,3個孩子的學費也終於有了著落。
在精準扶貧的同時,基礎建設必不可少。2013年,村支書瞿開維帶著全村人修起了連戶路,幾千個勞動力夜以繼日,終於在泥漿路上鋪上了水泥。據了解,紅板村自2012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127.4萬元,用於水、電、路、訊、房和教育、生態環境等建設。瞿開維告訴記者:“2013年前,紅板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2014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620元,預計今年將達5800元以上。”
産業扶貧 要問需而行
黔西縣洪水鎮新橋村村口,郝守華一家正熱火朝天蓋著自己的新瓦房。就在一年多前,他們還和哥哥一家、弟弟一家共同擠在破舊的祖房裏。發生這一改變的原因,是一個小小的香菇。
雖然沒有紅板村那樣惡劣的自然條件,然而,新橋村每人平均0.2畝土地的自然稟賦依然實現不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黔西縣洪水鎮黨委書記朱紹順説,新橋村要想脫貧,選準産業是關鍵。
每人平均耕地雖少得可憐,但新橋村的土地還是比較肥沃,再加之便利的交通,這裡很適合發展精細化的現代農業園區。經過考察發現,新橋村是天然優質的食用菌家園。“我走過了全國不少地方,發現這裡的氣候最適合培育食用菌,可以實現一年四季出菇。”高原藍夢菇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孟談告訴記者,此外,黔西縣屬農業生産大縣,這裡生産食用菌所需原料——林副産品、木材加工廠和農業生産的下腳料也十分豐富。
産業找準了,發展模式也得因地制宜。當地採用“公司+合作社+標準化生産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生産模式。由公司統一制定生産技術標準,組織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統一繁育供應菌種和菌棒,由合作社統一按標準組織生産(出菇)管理,由公司統一按8元/公斤的保護價回收、加工、銷售産品。
致富的希望就在面前,然而,多年來窮怕了的村民誰也不敢投入資金去購買育菇菌棒。無奈之下,朱紹順召開了全鎮幹部大會,當著大家的面,掏出15000元錢,並説服所有的幹部都確定了自己的幫扶對象,為每個幫扶貧困戶墊付5000元的啟動資金。
“一個大棚可以培育5000個菌棒,每個成本2.6元,一戶需要1.3萬元的啟動資金。我們鎮幹部為每戶墊付5000元,剩下的等收穫後再付給企業。”朱紹順告訴記者,就在幹部們“領著農民幹、做給農民看、幫助農民賺”一段時間後,食用菌産業終於走上了正軌。
“我從去年10月開始種菇,到現在賺了3萬元左右,手裏有了錢就想把房子蓋起來,政府又給了1萬多元的建房補貼,我再種上一兩季菇,房子就能蓋起來了!”終於擁有了自己新房的郝守華説。
金融扶貧 撬動大資本
有力氣沒資金,是制約許多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所在。為了撬動金融扶貧投入,畢節市探索出“一市五金多套餐”的扶貧新機制。“‘一市’即免費苗木超市,‘多套餐’即精準扶貧多項扶持套餐,而‘五金’則是指特困群眾大病醫療抵墊週轉資金、産業發展扶持資金、小額貸款貼息資金、風險兜底資金、産業發展擔保資金。”畢節市扶貧辦副主任付立銘介紹,目前,通過小額貸款貼息資金貼息1999.39萬元,已撬動了農商行放貸9583.7萬元,撬動貧困戶自籌資金3551.55萬元。
“飼養母牛,每戶可申請貼息貸款24000元,貼息年限3年;飼養蛋雞,每戶可申請貼息貸款10000元,貼息年限2年等。”畢節市農商行吉普龍片區總經理葛興茂介紹説,年限內的利息全部由政府承擔。
精準實用的好政策吸引了不少打工者返鄉創業。“聽到這個政策以後,我辭了廣州的工作,準備在老家貸款養牛、養豬和養雞。既可以賺錢,又能照顧家人。”七星關區阿市鄉雄垮村村民李正清説。
“除小額貸款貼息資金之外,我區還投入3000萬元建立産業發展風險兜底資金,對發展産業而遇人力不可抗逆因素造成經濟損失達30%以上的貧困戶給予補償。針對能帶動一定數量貧困戶脫貧的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龍頭企業,我區每年投入3000萬元建立産業發展扶持資金對其進行扶持,同時由區財政向區生態畜牧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增資注入3000萬元建立産業發展擔保資金,為規模化種植養殖企業貸款提供第三方擔保。”七星關區扶貧辦主任丁雪梅介紹。
數據顯示,1987年到2014年,畢節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697元增加到21231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82元增加到6223元;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22.06萬人。
“畢節要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畢節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昌旭説,畢節目前仍有貧困人口166萬,要力爭到2018年摘掉省級貧困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