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資本軍團圍獵保險業

  • 發佈時間:2015-12-15 10:43:02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就在中國人壽、安邦集團等國內數家保險公司在A股市場頻頻舉牌並大舉跨界掃貨的同時,非險商業資本對保險行業所展開的陣地蠶食與股權爭奪戰也步步升級。它們或借助對保險企業股份的收購完成自身的變身轉型,或希望提前佈局搶佔保險領域巨大的改革紅利,或企圖通過拿到金融全牌照延伸自己的商業觸角,多種商業力量驅動著保險業股權資本屬性進入快速與密集迭代期。

  統計結果表明,自年初至今,國內已有至少33家保險公司完成或正在推進股權變更,超過20家上市公司扎堆發佈了擬設立保險公司的公告,如果再加上由保監會批籌新創的航運險、信用保證保險等專業公司以及寶付通第三方支付公司等14家保險企業,2015年發生股權變動(含新增資本)的保險公司數量已佔保險公司總數量的1/3。

  雖然不能像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那樣出資22億美元,一舉吃進思諾國際保險集團100%的股權,從而彰顯出資本運作“一股獨大”的能量,但通過並購行動讓自己縱然一躍而上位為險企大股東的企業比比皆是。如鴻商集團收購中法人壽50%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深圳鉅盛華股份公司從另外兩家股東手裏接盤7億股成為前海人壽佔比為51%的控股股東,同方股份收購海康人壽50%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華邦控股收購華農財險20%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遼寧成大收購中華聯合保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9.595%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等。

  進一步觀察發現,憑藉控股權的取得最終讓自己華麗轉身的企業也並非少數。華資實業出資317億元對華夏保險增資,使其持有後者股份達到51%從而實現控股。本持有天安財險11.37%股份的西水股份通過收購並增資的方式,使其對天安財險的股份佔比達到50.87%,從而順利控股。原持有國華人壽7.14%股份的天茂集團出資98.5億元,購買國華人壽43.86%的股份並對其增資,最終實現控股51%。以上三大上市公司通過入股或增資保險企業後不但轉變了行業性質,使自己變身為保險股,同時實現了部分資産的“曲線上市”。

  在進軍保險業的資本軍旅中,房地産企業組成最為強勢的陣容。萬達集團從時代萬恒手中接過百年人壽的1億股股份,累計持有後者的股份增至9億股,持股佔比上升到11.55%。恒大地産出資39.39億元收購中新大東方人壽保險(後更名“恒大人壽”)50%股權,並喊出了2015年年底前保費收入確保突破100億元或力爭300億元的不菲目標;泛海控股通過全資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民安財險51%股權,躍居為後者的控股股東。中天城投通過全資子公司貴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收購聯合銅箔100%的股權,從而間接持有中融人壽20%的股份,與清華控股成為並列第一大股東。另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至少還有5家上市地産公司擬在旗下設立保險公司。

  除了恒大等少數房企入股或創立保險企業的目的是便於自己跨界資本運作外,瞄準全行業牌照幾乎是絕大多數地産企業進入保險行業的共同目標。按照王健林的轉型佈局,萬達不久前成立了萬達金融集團,接下來向銀行、證券、保險領域進軍已不容置疑,而其對百年人壽的增資控股顯然是其大金融牌照的一步重要棋局。同樣,泛海控股掌控民安財險後,計劃通過該公司聯合巨人投資聯合發起設立亞太再保險公司,而中天城投也準備通過貴陽金控發起設立華宇再保險。

  以BAT為主體的網際網路資本構成保險行業佈局中一道最為耀眼的風景。繼阿里巴巴從中央匯金公司手中接下新華保險10%的股份後,馬雲直接操盤發起成立了信美相互人壽保險公司,並計劃未來五年內保費收入超過180億元。不僅如此,阿裏旗下的螞蟻金服還出資12億元收購了台灣國泰金控在滬全資子公司國泰産險60%的股權。與阿裏比肩進發,百度也與安聯保險、高瓴資本聯合發起成立了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即“百安保險”,該公司將首先佈局線上旅遊業的保險,繼而逐步切入其他生活消費場景。

  研究發現,像百度那樣以資本抱團方式進入保險業幾乎是BAT的一致性打法。我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眾安保險就是由阿裏、騰訊、平安共同成立的。而騰訊不久前在山東發起設立的和泰人壽,聯合操盤者就有中信集糰子公司中信國安。此外,在信美相互人壽的大股東名單中,人們也不難發現新國都湯臣倍健等諸多上市公司的身影。在分析人士看來,網際網路企業不僅佔有海量數據,而且擁有強大的雲計算、領先的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挖掘與處理能力,從而能夠更精確地發現與把握用戶網際網路生活中及時性、零碎性和個性化的需求,市場黏性極高,也正是如此,當BAT搖旗進入保險業時,就很快得到了其他社會資本的積極響應。

  商業資本大舉發力保險業應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大潮直接簇擁的結果。眾所週知,保險企業具有國有股權集中度較高的特徵。以上市險企為例,中國人壽的實際控制人財政部佔有高達68.37%的股份,中國太保的主要股東寶鋼集團、財政部和上海市國資委分別控制了15.95%、5.17%和18.72%的股份,而新華保險主要股東中央匯金和寶鋼集團則分別控制了31.34%和15.11%的股份。雖然保險企業引進外部資本的比例並沒有明確的政策尺度,但改變國有股權佔比過高的方向已經確定,從而營造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只要險企的國有股東騰挪出方寸之地,都會引來社會資本的熱情接盤。之所以如此,社會資本看中的就是險企的強大盈利能力。數據顯示,繼2014年首次突破2萬億元之後,2015年前10個月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達到了20707.12億元,同比增長19.68%。同時,前三季度保險行業利潤總額達到2440億元,同比增長95.05%。

  還須承認,推動商業保險尤其是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已成為高層為保險行業改革敲定的主基調。而借助頂層設計的推動,保險業所能縱橫馳騁的地帶就不限于傳統的産險、壽險等業務,其覆蓋半徑將延伸至儲金管理、政策養老金託管、理財與基金産品以及眾多的跨界投資領域,未來所撐開的市場空間異常廣闊。僅以養老保險為例,按照普華永道的最新研判,“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市場消費將超過10萬億元,年均增長幅度將達17%。而且在經過了8年試點後,個稅遞延養老險即將落地,僅此一項就可為保險企業帶去千億級別的保費蛋糕,並使險企未來15年複合保費維持在15%的高速軌道上。面對如此誘人的商業前景,社會資本怎能不趨之若鶩。

  (作者係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