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戶戶有産業家家有項目

  • 發佈時間:2015-12-05 03:33:4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文博

  “熊垮高寒人煙稀,冬天罩子進入門。雞犬出門怕寒冷,團團圓圓圍火堆。廣種薄收難溫飽,生産生活都艱辛。外來媳婦怕煮飯,生火加柴灰花飛”。

  這是原名熊垮、曾被稱為“破天荒村”的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中建鄉紅板村以前的真實寫照。

  作為貴州省一類貧困村,紅板村地處邊遠山區,土地貧瘠,氣候惡劣,2012年前村裏幾乎沒有任何産業,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當年的紅板,喂個豬兒都背不出來賣,舉家外出,務工求生。”中建鄉黨委書記唐寶書説。

  現在的紅板,牛、羊成群,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到家中,搞起了種植、養殖,2014年全村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620元,大部分村民已經擺脫了貧困。是什麼促使這裡發生如此大的改變?近日,記者走進紅板,一探究竟。

  交通先行,完善扶貧發展基礎設施

  紅板村距離縣城62公里,美麗的中果河蜿蜒著穿鄉而過,跨過中果河,沿著新修的水泥路爬坡而上,不多時便到了大霧瀰漫中的村莊。

  “這條路以前可不是這樣。長期以來,從中建鄉進入紅板村只有一條土路,運輸全靠人背馬馱。”唐寶書回憶道,“村民們曾經自發把泥路修建成沙子路,由於山高路陡,不到兩年,沙子路也被大水衝得泥濘不堪。”

  “道路不通,交通落後,可讓村民們吃盡了苦頭。”村支書瞿開維説,前幾年,黔西縣農牧局引進一個大蔥項目在紅板村發展。看著大蔥的長勢,村民們都很高興,可是到了收穫的季節,由於交通原因,商家不願意來收購,很多大蔥爛在土裏,群眾增收致富的夢想化為泡影。

  2014年7月,中建鄉決定修通從政府駐地到紅板村的水泥路。今年5月,長14公里、寬4.5米的通村水泥路建成通車,徹底改善了村民的生産生活條件。

  如今的紅板村,9個村民組中有4個組通水泥路、5個組通泥石公路,修通連戶路1萬多米,院壩硬化8000多平方米;農村電網改造全覆蓋;人畜飲水主體工程已完成,正在安裝管網到各家各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50多戶,全村基本消除茅草房。自2012年來,紅板村在扶貧工作中共整合資金395.2萬元投入水、電、路、訊、房和教育、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

  記者還注意到,在村委會的辦公樓房上挂著一塊醒目的招牌——京東紅板合作點。“這是今年9月16日正式成立的,我們可是全市第一個擁有電子商務的村。”瞿開維自豪道,京東把工業品送到農村、送到農戶的同時,將村裏的無公害農産品帶到城裏,銷往全國各地。

  産業支撐,確保家家有項目

  沿著通村公路進入紅板村,“生態畜牧業養殖基地”“特色生態養殖基地”“冷涼蔬菜基地”“中藥材基地”等映入眼簾。見到村民劉廣芬時,她正在自家的林下養殖基地裏忙活,“土雞的市場行情不錯,能賣到17-20元1斤,經常有人到府收購。”

  除了四五十隻雞,她還養了32隻羊,8頭牛。“以前沒養過,剛開始還有些擔心。”劉廣芬説,在政府鼓勵下,2013年第一次買了15隻羊,每只政府補貼750元,自己出不了多少錢,當年賣羊就掙了1.7萬元。劉廣芬對如今的生活很滿意,“以前還要出去打工,現在在家也能掙到錢了。”

  2012年以前,紅板村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傳統養殖也僅僅是自給自足。村民沒有其他支柱産業和經濟來源。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紅板村理清發展思路,結合資源優勢,整合種植養殖、新農村建設等項目資金900多萬元,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種草養畜、林下養雞、反季節蔬菜種植等特色農業。

  近年來,該村共種植核桃3350畝,林下養雞5000羽,發展種草養羊65戶、發展能繁母牛養殖27戶,實現貧困戶戶均牛存欄2-3頭、羊存欄2-6隻,每個貧困戶都有産業支撐或項目扶持,每個在家勞動力都能接受培訓並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

  “戶戶有産業,家家有項目,這是紅板村實施精準扶貧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法寶。”中建鄉鄉長羅舟認為,通過輸血式扶貧,群眾靠滾動養羊,年年賣羊,貧困戶可以持續以賣羊獲得收入,已經具備造血功能,實現脫貧致富。

  轉變觀念,激發脫貧致富積極性

  “紅板村甚至中建鄉的巨變,歸根到底是幹部群眾思想轉變的結果。”唐寶書説。

  2012年以前,紅板村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足不出戶、村民整體素質偏下,受教育程度不高,45歲以上的幾乎全是文盲。但過慣窮日子的紅板人,盼發展的願望十分強烈。

  村民羅安友便是這樣的典型。初中畢業後,他在家種過玉米,挖過煤,“收入多少不清楚,反正就是不夠用”。看著在家沒有指望就外出打工,因沒有技術,也掙不到錢。他暗下決心,要學點什麼。

  2008年起,他開始自學動物防疫,通過中建鄉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的幫助和自己查閱資料,他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養羊經”,並且成為村裏的家畜防育員。

  2011年,羅安友投入3000元養了8隻羊。到2012年,縣裏的扶貧項目來了,他的羊增加到30多只,並且修整了羊圈,政府一共補貼2.8萬元。這一年他掙了5萬元,使他對養羊充滿了信心,還成為了紅板村“養羊致富帶頭人”。

  羅安友向村“兩委”建議,向全村推廣養羊技術,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我最早開始養羊時,有很多人都説不行,現在看到賺錢了,大家都想跟著幹。現在我的羊圈裏已經有110多只羊了,下一步準備通過電商把羊推銷出去。”

  由於有合作社、企業、致富能人帶動,通過“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模式,調動了群眾自我發展的責任意識和積極性,放大了資金效應、提高了扶貧效益,紅板村貧困戶基本走上了可持續的産業脫貧路子。

  “還有一個最大的改變是,以前世世代代不搞秋種,地要荒廢很長一段時間,現在都開始種馬鈴薯了。還有外地客商看中了這裡純天然的生態環境,準備流轉土地種反季節蔬菜,村民又多了一條致富路。”唐寶書説,“自從觀念轉變後,大家積極性都提高了,再加上找對了産業路子,全村脫貧指日可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