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當科學遇上幽默
- 發佈時間:2015-12-05 02:31:3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玉淵雜譚
電影散場時已近午夜,出來看到霧霾散去,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氣,卻從心頭涌上一股暖流——此時,能腳踏實地踩著地球上的一方土地,能隨意地呼吸,都要感恩于宇宙對人類的饋贈。如果可以,我恨不得給地球母親獻上一個大大的擁抱。
這和看完《地心引力》後的感覺非常類似,但《火星救援》的觀影體驗則完全不同。《地心引力》用全程的靜謐和孤獨營造了滿滿的恐懼感,整個觀影過程是虐心的。正是這種前車之鑒,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怎料《火星救援》的氣氛輕鬆、歡快,在火星和地球場景的一“寡”一“眾”間來回切換,推進劇情轉折,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觀影過程毫無壓力,在一種輕喜劇的體驗中,燈光亮起。
記得若干年前,我們嘲諷某人缺乏常識或冒著土鱉氣質時,流行用一句“你是從火星來的吧”。而跟隨影片,走進這個荒涼的紅色星球:當被“遺棄”在火星上的馬克獨自登上山峰,環視這片洪荒世界;他的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但能鼓足勇氣,不斷地試圖用科學知識解決補給、取暖等生存問題;當他終於與地球取得聯繫,在逃離火星的過程中屢次希望又失望,仍然樂觀地堅持,從不絕望……此刻,頓悟我們的玩笑開得多麼低級。如果一個人從火星而來,那一定具有異於常人的知識儲備和生存本領,以及最為可貴的堅毅品質。
一個人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了561個太陽日,這份足以“殺人”的孤獨被馬克的逗比氣質,加上復古的迪斯可音樂稀釋了壓抑感。在密閉環境下極其危險的氫氣燃燒實驗,爆炸時炸飛了逗比的馬克,畫面結構卻是詼諧的而不是慘烈的。當馬克終於可以乘坐航空器離開火星,卻被告知為了達到與赫爾密斯號相同的對接高度,航空器必須減重,於是馬克拆掉航空器頂棚,坐著“敞篷飛船”飛向太空。在這些“硬科幻”的細節中,幽默化解了觀眾的恐懼和絕望,在頗為享受的情境下,和馬克一起經歷了本應沉悶、緊張的火星救援。
類似的幽默隨處可見。比如提出營救方案的那位“碼農”的工作方式和態度,展現了科學家的天然呆萌氣質。又比如對中國元素的運用——肯定中國航太事業在全球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同時,還不忘黑我們一下,用“我們從阿波羅9號之後就沒有那樣做了”簡單帶過兩國合作時的爭執。雖然這有嘲笑我們的嫌疑,但我仍然欣賞影片在借中國元素迎合中國市場的同時,能夠處理得不至於諂媚,給觀眾一種自嘲的語境,揣摩其中肯定的否定抑或否定的肯定。
儘管《火星救援》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科學瑕疵,但以一種樂觀的態度戰勝了人類對宇宙不確定性的茫然和恐懼心理。在馬克“統治”火星的過程中,科學也沾染開工克的逗比氣質,顯得生動可愛而不是沉悶無聊。這次,人和科學都沒有背負類似于拯救全人類的偉大使命,影片僅從生命本能出發,強化了對生命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以幽默的方式向科學致敬,令科學得以在個體全面自救的過程中演繹出純粹的魅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