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1+2+3”的加法怎麼做

  • 發佈時間:2015-12-03 06:21:2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六次産業”是當下農業領域的熱門詞。農業生産向二三産業延伸,形成集生産、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産業鏈,對推動農業競爭力提高有重要意義。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江西的傳統農業大縣、工業強縣南昌縣,深入了解當地如何推動“1+2+3”的農業全産業鏈發展?如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藍天白雲,碧水盪漾,位於南昌縣塔城鄉水嵐州的魏家休閒山莊風景優美,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遊玩。山莊負責人魏玉華告訴記者,他們圍繞“以工業化理念發展園區、以市場化辦法經營園區、以現代化科技提升園區”的思路融合發展,形成了一條脈絡清晰的産業鏈。

  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南昌縣農民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不少村民實現了致富。塔城鄉湖陂村村民張惠良説:“村裏原來一家一戶種田,收入不高。現在我們將土地流轉給魏家休閒山莊後,每年不僅能得到固定租金,還在農莊裏種植葡萄,一年下來能有10萬多元收入。”

  在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農業需要實現轉型升級。南昌縣從健全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體系入手,讓傳統農業變了模樣。

  南昌縣涇口鄉小蓮村種糧大戶陶成標自己耕種了1000多畝土地,同時,他還是南昌縣標興農技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的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機160多臺,每到農忙時節,合作社就外出“接單”。

  “拿水稻插秧來説,一台高速插秧機外加6個人一天就能完成50畝農田。如果靠人工一天要插完50畝農田,則需要60多個人。在‘雙搶’季節,時間非常緊迫,機械化操作就顯得非常重要。”陶成標説,由於多種原因,大部分農民很難擁有各種農機,這給他帶來了商機。

  將自身在農業生産方面的“特長”轉化為提供專門的服務,陶成標並非個例。今年,南昌縣幽蘭鎮嘗試開辦農技超市,邀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入駐,從插秧、施藥到收割,農業生産的全程服務都可供農民挑選。

  荸薺是南昌縣三江鎮聞名全國的傳統農作物,在當地有著30多年的種植歷史,擁有從業人員1萬多人。然而,荸薺的貯藏時間只有2到3個月,如何將它們儘快出手,一直是當地農民著急的事情。

  出生於三江鎮的90後小夥劉偉偉自幼便伴著荸薺長大,因為缺乏客源,以前他家種的400畝荸薺銷路並不好。如今,有著電商工作經驗的劉偉偉通過網路為自家的荸薺找到了銷路。“從第一筆網路訂單到今年年初,我們借助網路銷售出去的荸薺有60多萬斤,銷售額達120多萬元,佔總産量的40%。”劉偉偉介紹説。

  網路直銷省去了農民銷售荸薺的“轉手價”,讓農戶得到了實惠。三江鎮廣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則通過發展深加工提升了荸薺附加值,推動農民增收。廣三公司負責人劉建平介紹:“人工挖掘荸薺,個頭大的能當水果拿到市場去賣,而小一些的和受到損傷的往往被丟棄,造成浪費。通過深加工,將荸薺切丁裝罐,不僅充分利用了資源,還能提升荸薺的附加值。”

  完整的産業鏈、先進的經營理念、足夠的資金支援是南昌縣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去年,南昌縣印發了《南昌縣農業産業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由縣財政安排1800萬元,推動農業全産業鏈發展,並要求該專項資金此後每年按照不低於當地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遞增,努力在全縣形成一批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建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優質農産品生産基地,培育壯大一批與主導産業關聯性緊、帶動力強、産業鏈長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造就一批具有基地、品牌、行銷隊伍的示範性農業合作社,推動全縣現代農業越來越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