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既要糧食滿倉 又要環境友好

  • 發佈時間:2015-12-03 06:21:2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我國糧食生産又獲得豐收,近年我國農業發展成就巨大,但同時付出了巨大代價,一方面農業資源長期透支,復種指數高,四海無閒田;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亮起了紅燈。資源和環境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兩個“緊箍咒”,農業已經到了必須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資源、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生態迴圈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産方式,也是一種現代農業理念,正在走進我國,正在走進田間地頭。

  生態農業新在哪

  眼下,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對我國農業生産的硬約束越來越明顯:農業資源長期透支,復種指數高;耕地數量減少、品質下降、地下水超採、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生産結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區域佈局與資源稟賦不盡匹配,糧經飼結構不合理,種養業結合不緊,農業生産、加工、流通融合不夠。

  針對以上情況,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石油農業”得到快速發展,這種高投資、高耗能的農業,雖然實現了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大幅度提高,但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長期過量使用,導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環境污染愈發嚴重。近年來,“石油農業”引發的反思越來越多,許多發達國家紛紛轉向發展生態迴圈農業。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應對農業發展新挑戰,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迴圈農業。農業部生態總站站長王衍亮説,建設生態農業要推進區域佈局優化、資源利用高效化、農業投入減量化、生産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不斷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提高農業發展品質和效益,促進糧食滿倉和綠水青山良性迴圈。

  去年以來,農業部、發改委等部門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和《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安徽以生態農業産業化為方向,規劃了4個示範市、30個示範縣和100個示範園區;河北啟動實施了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試點,開展種植結構調整,發展節水農業;東北地區實施了節水增糧行動,集中連片推廣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實現節水增糧增效;西北地區實施清潔生産示範項目,開展地膜回收利用工程……

  有人説,生態迴圈農業不是新事物,中國古代農耕文明中趨時避害的農時觀、辨土施肥的地力觀、變廢為寶的迴圈觀就包含著“生態迴圈”的理念。韓長賦表示,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生態迴圈農業,不是要簡單回歸傳統農耕,而要傳承順應自然、精耕細作、迴圈利用的農耕精髓,同時要運用高新技術、科學管理、現代裝備等現代文明成果改造傳統農業。

  環境友好價幾何

  種植業的主要副産品是秸稈,養殖業的主要副産品是畜禽糞污。每到收穫季節,有關部門三令五申禁燒秸稈。曾幾何時,黃浦江“漂死豬”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目前我國每年秸稈可收集利用量為8億多噸,綜合利用率僅為76%。沒被利用的秸稈,大多就地焚燒,既污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資源。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總量不斷上升,全國每年産生38億噸畜禽糞便,有效處理率不到50%。

  生態迴圈發展的理念好,但為何難落地?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唐珂認為,一是“資源環境有價”的理念尚未形成,生態迴圈農業産業化水準總體較低,各類經營主體發展生態迴圈農業的積極性還不高。二是生態迴圈農業政策保障體系尚不健全,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農産品優質優價的政策激勵機制還不完善。三是成熟的、可推廣的生態迴圈農業技術模式仍然缺乏,相關技術推廣服務仍不到位,特別是適應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産經營模式還有待完善。

  生態迴圈農業投資大、見效慢,而且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又是公共問題,需要政策支援。專家建議要合理分擔保護與治理的成本,強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規範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不斷拓寬生態迴圈農業投入渠道,進一步加大農業清潔生産、種養結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以綠色生態發展為導向的補貼制度。

  浙江省龍遊縣是農業部病死動物無害化試點縣。該縣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由浙江集美生物技術公司運作,採用高溫碳化處理技術,日處理病死動物20噸以上。公司董事長鄭燦説,每處理一頭死豬,處理中心將獲得80元的政策補貼。隨著保險機制的引入,處理中心的收集人員會同保險公司的查勘人員到府“取貨驗貨”,養殖戶憑單據從保險公司領取理賠款。這樣以經濟利益引導養殖戶主動上交病死豬,就不容易發生丟棄病死豬的現象。

  “對於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能夠落實收費機制的建設項目,可以在完善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兜底補貼等基礎上,探索推進PPP模式,鼓勵社會主體參與運營。”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永田認為,要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可以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農民投資投勞參與項目建設,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農民從中得到實惠,調動全社會參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投入品治理成關鍵

  化肥、農藥、農膜是農業的主要投入品,當前需要處理好生態迴圈與投入品使用的關係。我國糧食連年增産,化肥和農藥功不可沒,但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的問題不容忽視。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田瘦,發展生態迴圈農業不能走極端,既不能完全不用投入品,也不能繼續盲目使用,而是要科學有效使用,實現資源的高效迴圈利用。

  增施有機肥是替代化肥的有效途徑。四川省積極探索有機肥資源利用模式,支援社會力量參與沼渣沼液收集、儲運和施用。今年四川省級財政安排1600萬元,在6個縣探索沼肥異地還田利用,推廣“糞-沼-果”等迴圈模式,新增沼渣沼液還田量28萬噸。“今年,我們建立化肥使用量零增長重點示範縣33個、綜合示範區127個,每畝減少不合理施肥量1至2公斤,全年化肥用量增幅有望控制在1%以內。”四川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説。

  “農藥的主要問題是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近年來,我國農藥使用量穩定在31萬噸(有效成分),利用率僅為35%。這主要是因為低毒生物農藥殺蟲效果不佳,加上農民生産習慣等因素,使得低毒生物農藥推廣難。”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何才文説。

  今年秋收時記者發現,江西省加大綠色防控力度,推廣了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發展一批裝備精良、反應快速、服務高效、規模適度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同時,逐步擴大低毒低殘留農藥補貼項目實施範圍,加速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應用,逐步淘汰用量大、防效差的老舊農藥。

  地膜覆蓋技術在西北地區加速推廣,但廢舊農膜如果不及時清理,極易造成白色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農膜使用總量高達200多萬噸。由於超薄地膜大量使用,殘膜回收再利用技術和機制欠缺,我國農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

  甘肅省以地方立法形式建立了多部門聯合監管的工作機制,基本健全了全省地膜回收利用網路體系,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達到75.4%。在甘肅會寧縣,有地膜加工企業10家,鄉村回收網點28個,流動商販50多人。廢舊地膜回收企業敞開收購,激發了農民撿拾交售的積極性。由於當地農戶已普遍使用0.01mm的高標準地膜,畝均投入地膜15斤,國家和省裏補貼4斤,其餘11斤地膜由農民自籌,農戶每畝投入成本約70元左右,而回收舊膜可得約11元左右的補償收益,撿拾交售廢舊地膜已成為當地普遍行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