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自己的技術員
- 發佈時間:2015-12-02 02:31:4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區”科技人員扶貧記
文·本報記者 馬愛平
自2010年以來,有著這樣一支被養殖戶或牧民稱之為“大專家、年紀輕、本領強、貼心人”的畜牧獸醫科技扶貧服務團隊,奔走于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農牧團場的牛羊專業養殖戶和養殖合作社。
他們紮根基層、克服重重困難,為畜牧養殖戶致富不遺餘力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就是新疆農墾科學院畜牧獸醫所第十師養殖業科技服務專家團隊。
他們是長期駐點服務的科技特派員,確定了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養羊,提高養殖效率和養殖規模,以肉用多胎羊為主要品種,以建立推廣應用體系和科技培訓為保障的科技扶貧服務思路。隨後,駐點服務的同志最終選取181團額河養殖基地、188團匯祥養殖基地和188團額河草原地為示範點,以新疆農墾科學院培育的多胎肉用薩福克為主推品種。
2013年9月底,3個示範基地陸續傳來産羔的好消息,“張技術員,劉技術員……,我們的母羊下了6個羊娃子,全部都是黑頭(薩福克),我養了二十幾年羊還沒有見過一次能下這麼多羊娃子,真是了不得呀。”這時候專家們的手機成了報喜的熱線。
“有了這幾個好巴郎仔,我們還怕不能致富,這才是我們的財神呀,是我們牧民自己的技術員”,這是181團養殖大戶王大軍對專家團隊的評價。
給羊春季人工受精秋季産羔並且還是多胎,一時間成為養殖戶們熱議的話題,紛紛要求他們前去指導。
春季配種秋季産羔的成功,激起了181團養殖戶大力發展多胎肉羊的積極性,粗略的估算,十師截至13年末約有能繁多胎母羊10萬餘只,如果按照每只母羊多産一隻羔羊,成活率80%計算,僅此一項就可以多增加收入6000多萬元。
養殖戶們看著“嗷嗷待哺”的羔羊滿心歡喜,然而服務團隊的同志們卻沒有因此而高興,而是繼續挨家挨戶的走訪。如何做好常見多發病和重大疾病控制,提高羔羊成活率又成為擺在他和他的團隊面前的又一現實問題。
他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階段的飼養標準和營養配方;雇用有養殖經驗的牧工,做好羊羔的接生並能及時吃上初乳的工作,給母羊和羔羊提供溫暖乾淨的産圈;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及時清理産房內的污物;採用中西藥聯合應用的方法,完善了綜合防制方案。
養殖場在採取以上措施後使羊發病率較之前下降了20%—25%,成活率提高了10%—15%,以種羊場為例2014年在2013年的基礎上多成活種羊85隻,直接經濟效益就達60余萬元。
經過反覆論證,專家決定採用同期發情技術,以農牧民大量引進的小尾寒羊為母本,以肉用薩福克、多胎薩福克和肉用美利奴為父本,開展春季配種秋季産羔,進行雜交選育提高。
時間緊、任務重,在有限的時間裏,他們在三個示範點共進行人工授精雜交選育改良了小尾寒羊1500余只。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