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資産證券化有望迎來黃金期

  • 發佈時間:2015-11-30 21:29:54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吳雨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何順應“供給側改革”轉型發展,成為當下金融機構關注的焦點,而以盤活信貸存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見長的資産證券化業務則迎來歷史機遇期。不過,在駛入“快車道”的同時,資産證券化業務也需直面市場流動性不足、發行效率低等問題,迫使銀行等金融機構進一步“思維革命”。“中國正迎來資産證券化發展的黃金期。”民生銀行行長助理石傑日前在中國民生銀行資産證券化高峰論壇上表示,“供給側改革”有兩大根本任務,一是將資源要素從産能過剩、增長空間有限的産業中釋放出來;二是為提供中高端消費服務的“朝陽産業”輸送更多的勞動力、資金、金融和技術。而對於商業銀行來説,方興未艾的資産證券化業務順應了這一改革要求。

  證券化可以盤活我國的金融資源存量,提高利用效率,有利於支援實體經濟,也有利於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據此,近兩年針對資産證券化的政策暖風不斷。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發文,推進信貸資産證券化發行實行註冊制管理。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

  在政策推動下,商業銀行資産證券化業務開始大步前進,2015年我國各類資産證券化業務規模超過5000億元,是過去9年的總和。今年以來,不少金融機構在信貸資産證券化道路上發力,誕生了首單住房公積金貸款證券化、首單酒店會展行業資産證券化、首單汽運作業資産證券化、首單物業租金企業資産證券化等。

  “當前,商業銀行及金融行業的競爭重點已經轉移到對優質金融資産的爭奪上來,資産證券化對抓住優質客戶和優質資産、實現資産流轉交易機制的生成與提速等都起到重要作用。”民生銀行投行部總經理張立洲表示,當前我國金融資産規模已超百萬億元,而已經證券化的資産佔比仍然很小,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資産證券化發展前景廣闊。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在資産證券化業務,特別是信貸資産證券化駛入“快車道”的同時,市場流動性不足、發行效率不高、投資主體單一、缺乏高收益産品等問題卻在困擾金融機構積極投身信貸資産證券化。

  據中債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任東旭介紹,截至今年10月末,共有385家機構投資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其中152家是銀行機構,佔比達62.3%。“銀行互相持有優質信貸資産,一方面不利於分散風險,另一方面無法利用好産品風險收益的特點。”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資産證券化産品種類相對單一,目前近60%的産品是銀行信貸資産,且多是優質資産,這類産品收益率相對較低,一定程度影響了發行端和投資端的積極性。

  張立洲説:“要想順應‘供給側改革’,實現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的對接,需要金融機構創新思維模式,提升專業水準,研究哪些金融需求是真正屬於供給側支援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