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厲以寧:金融機構可以兼顧企業和社會效益

  • 發佈時間:2015-11-30 10: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85歲高齡,從教60週年,厲以寧教授還堅持在學術一線,瞭望中國經濟發展。

  日前,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從教60週年慶祝活動在北大舉行。在活動開幕式上,厲以寧發表主題演講,闡述了中國“雙重轉型”之路的歷程、經驗和對未來的展望。他指出,中國的發展歷程既是體制轉型之路,也是發展轉型之路,即一方面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另一方面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

  厲以寧認為這兩種轉型是重疊的,金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比如,在轉型期間,因為市場體制下經濟運作的機制不完善,經濟總是呈現較大波動,於是長期存在“投資衝動怪圈”現象。盲目擴大投資,增加信貸額,從而造成貨幣流通量過多,導致投資拉動的通貨膨脹,物價不斷上漲。

  “這就看出深化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厲以寧説,從中國金融業的現實情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金融機構作用的角度來考察,深化金融改革的目標應當從總體目標、金融機構目標、金融結構目標三個方面來確定。

  他認為,在宏觀目標方面,中國金融體制應當成為以市場調節為第一次調節、政府調節為第二次調節的體制,兩個調節均覆蓋全社會,二者的關係是:凡是市場能夠做的,就讓市場去做;市場做不了的,或市場做不好的,由政府去做。

  在微觀目標方面,他認為主要是界定各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目標及任務。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目標及任務,總的來説就是爭取達到最佳效益。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可能有些衝突,商業性金融機構必須善於協調,並能通過努力,做到二者兼顧。

  以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和農戶的貸款為例,他認為這類貸款往往成本較高,企業效益較少,但由於貸款幫助了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和農戶的生存與發展,社會效益很好,這同樣是商業性金融機構的一大業績。如果商業性金融機構能夠努力降低成本,擴大服務領域,是可以兼顧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

  在結構目標方面,金融體系中結構不協調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一是銀行業結構不協調。國家控股的大型商業銀行強大,政策性銀行和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偏弱,而在基層,缺少能在小城鎮和農村開展業務的小型商業銀行,以致越向最基層走,銀行越少,金融服務越弱。二是從資金來源看,民間資本相當充裕,但沒有正常途徑使它們從地下金融轉為正規金融。三是如今的銀行體系是否適應于雙重轉型的要求,是不是需要在現有金融機構的基礎上,採取企業重組和結構調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合併或拆分,以效率提高為目標展開重組。四是如何確定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的地位,界定它們的主要服務範圍。這也是當前在擴大農村信貸、支援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發展中的金融機構分工的問題。五是探索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是否成立政策性的城鎮建設銀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