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要讓貧困群眾有“獲得感”也要有“參與感”
- 發佈時間:2015-11-30 10:25:5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太原11月30日電(記者晏國政)開展脫貧攻堅工程,讓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十三五”時期的重要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除了需要採取強有力的扶貧舉措,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更要加大教育引導力度,提高其“參與感”。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正在採取各種幫扶措施,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幫助貧困群眾找窮根,想出路,在易地移民搬遷、基礎設施完善、産業項目建設等多方面釋放扶貧能量。可以預見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下,未來扶貧領域的政策“紅利”將越來越多,扶貧的力度也會越來越大。隨著各項扶貧舉措發揮效益,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必將進一步增強。
然而,在獲得感增強的同時,一些貧困群眾在扶貧攻堅過程中“參與感”不強的苗頭已經顯現。記者近日在部分貧困地區採訪了解到,少數群眾一味追求物質上的“獲得感”,視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扶為“理所當然”,在熱火朝天的幫扶工作中,自己則“袖手旁觀”;還有少數群眾不願意通過自身的勤勞和智慧脫貧致富,坐等“天上”掉“現金”;有的甚至恃“窮”而驕,為滿足自身不當慾望無理要挾,阻礙扶貧工作。
貧困群眾既是扶貧攻堅的對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在此背景下,少數貧困群眾參與感不強,其弊端顯而易見。不僅會導致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白費力氣”,難以形成扶貧攻堅合力,延緩乃至阻礙扶貧攻堅進程,而且有可能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少數群眾在扶貧攻堅過程中的“參與感”不強,與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賴思想甚至懶惰習慣息息相關,更重要的則是基層幹部的工作缺位造成的。
面對少數群眾對扶貧工作的“無動於衷”,一些基層幹部感到委屈不解,甚至反過來埋怨群眾。事實上,這是對新時期扶貧攻堅工作思想認識不到位的一種表現。在從事扶貧工作中,一些基層幹部仍然習慣於傳統的“漫灌”、“扶持”、“救濟”等思維,習慣扮演“給予者”的角色,沒有將貧困群眾真正納入到扶貧體系中,不注重發揮甚至忽視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
一些基層幹部還表現出工作能力不足。有的幹部長期以來擅長“管理”群眾,卻缺乏新時期下,做群眾工作,教育和引導群眾的能力與方法。
“沒有落後的群眾,只有落後的幹部”。新形勢下,推動扶貧攻堅工作,切實提高貧困群眾“參與感”的意義不言自明。這就要求基層幹部要切實增強擔當精神,改變傳統扶貧思維,調整工作思路和辦法,提高自身做群眾工作特別是貧困群眾工作的能力,引導貧困群眾與各級黨委政府一起,手拉手、心連心,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