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青海産業扶貧助貧困農牧民過幸福新生活

  • 發佈時間:2015-07-14 12:29:4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地處西部的青海省自然環境脆弱,省內大部分地區地處乾旱山區和高寒牧區,扶貧開發時常“缺錢”“缺能人”“缺技術”。記者近日調研發現,立足當地實際,青海以扶貧資金撬動銀行貸款,用産業項目帶動扶貧,為高原貧困牧民脫貧致富注入了新的力量。

  産業扶貧資金“撬動”銀行貸款

  頂著烈日,走進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唐寺崗村,平緩的山坡上排列著8幢新建的羊舍,十余個村民正忙著在羊舍周圍進行最後的整理工作。

  “羊早都訂好了,2000隻小尾寒羊和藏係羊,現在就等運過來了。”村主任馬由布説。

  唐寺崗村是個有500多戶、2600多人的撒拉族村,全村有一半人在全國各地開了170個拉麵館,剩下的人苦於沒有手藝和資金,還守著村裏的土地過生活。馬由佈告訴記者,為帶動村民富起來,政府投入扶貧資金200萬元幫他辦起了這個養殖場,他用其中的100萬元作為擔保資金從銀行貸款500萬元,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現在這個總投資1300萬元的養殖基地已初具規模。

  “2000隻母羊一年能下8000隻羊羔,然後每年按總效益的7%也就是21萬元返還給村民。”海東市扶貧局局長李發遠説,“除了這些直接經濟效益,我們還想通過這個項目帶動散戶養殖,讓他們脫貧致富。”

  據了解,僅海東市去年就靠扶貧資金撬動3億元的銀行資金,投入到當地的扶貧開發中。“今年,我們將全面推行扶貧産業資金‘補改貸’,全省力爭撬動金融資金20億元。”青海省扶貧局副局長鐘海育説。

  貧困牧民依靠合作社改變生産方式

  “去年我家拿到9000多元的分紅。”59歲的藏族牧民東治一邊給小羊喂奶一邊説。

  東治的家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那是個傳統的牧業村。2011年起,東治將自家的4對母牛和牛犢入股到村裏的有機畜牧業生態合作社。4年來,他享受了每年5000-9000元不等的分紅收入。

  “2011年合作社剛成立時,全村814人只有217人入股。”合作社理事長俄多告訴記者,當年拉格日村利用政府的130萬元扶貧資金購買了藏係黑牦牛263頭,再加上群眾入股的72頭牛羊,成立了生態畜牧合作社。

  “我們整合了村裏的6萬畝草場,分成14個小組,用37個人就把全村的牛羊管起來了。”俄多説,2012年,首批入股的牧戶獲得分紅51萬元,最高一戶拿到1.1萬元。看到入股的好處,牧民們紛紛入社,這一年,入股村民達到147戶,入股率達到90%。

  “合作社有專業的飼養員、擠奶員和獸醫,硬體設施也很完善,牛羊放在這裡,交給村裏養殖能人飼養,我們很放心。”東治説。

  如今,合作社的養殖規模已經從最初的335頭牛羊擴大到了1240隻羊和1500頭牛,全村入社率超過94%。除了140位村民負責全村牛羊養殖外,剩下的勞動力都出門挖蟲草、打工、開縫紉店、修摩托車等,進行多种經營。

  貧困農民“變身”産業工人

  汽車沿著公路駛進黃河沿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一棟棟現代化日光溫室錯落有致地排列在黃土地上。

  正在辣椒棚內摘辣椒的撒拉族婦女王亥地者告訴記者,前些年,為給丈夫治病,花光了家裏的錢。“去年5月,我來産業園打工,一天能掙上80塊錢。到了摘辣子季節,摘一棚辣子180元,我一天能摘2個棚。”王亥地者説。

  “當地農民以種糧為主,沒有種菜的習慣。”青海海之東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韓秦説,“現在我們的項目正在建設中,聘用了許多當地農民,希望通過培訓學習,讓他們熟練掌握蔬菜種植管理技術。”

  韓秦告訴記者,今後産業園將産生上千人的技術工崗位,“光這個日光溫室,每棟就需要有經驗的技術工人1-2人,我們想通過委託、承包種植生産等形式,長期聘用當地農民在園區從事農業生産,讓他們在增收的同時,逐步轉變為農業工人。”

  鐘海育説,青海的産業扶貧已經取得一些成效,今年,還將投入2.3億元,對全省193個規劃貧困村實施産業扶貧項目,讓高原貧困農牧民通過産業扶貧過上幸福新生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