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守護京城“稻花香”

  • 發佈時間:2015-11-30 05:34:0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姚媛

  在北京市海澱區上莊鎮,有一塊成片的稻田。這裡處於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發展區,更是匯聚了眾多知名高校和高科技公司。在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種植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京西稻”。

  保護性發展,“固守京西僅有的一片稻田”

  20世紀80年代中期,京西稻種植面積近10萬畝。2000年前後,由於水資源匱乏、城市擴建,大量稻田、村莊被改建、拆遷。目前,只有北京海澱區四季青鎮、海淀鎮、西北旺鎮、溫泉鎮、蘇家坨鎮、上莊鎮部分地區仍在種植,面積僅有2000畝。其中最大的一塊成片稻田,就位於上莊鎮。

  “海澱區的城鎮化這麼快,還能保留住2000畝稻田是不容易的。”海澱區農委産業化科科長李曼説,“京西稻不是‘貢米’,而是‘禦米’,不能任它消失。”

  什麼經營模式最適合保護京西稻?最初是“一家一戶”模式。2008年至2010年,借助建設國家級標準化基地的契機,當地帶動周邊農民進行京西稻的生産。2009年,上莊鎮開始了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試驗,在西馬坊村修建休閒文化園區。“當時村裏既無資金,又缺人力,更缺少專業人才。因此,採用‘村企合作’的形式,村集體出土地,社會資本出資金、人力,成立了民營企業。”北京大道農業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徐靜説,“為了三産融合有實體依託,2010年,我們開始打造‘稻香小鎮’。”

  “在運營中,我們發現民營企業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天性,保證不了以産地標準運營。品質得不到保障,極不利於京西稻的保護。2014年,借著拆遷騰退,我們將股權收回,由西馬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織成立鎮村一體化的經營主體——北京大道農業有限公司。”北京市農業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歐陽喜輝説。

  今年2月,京西稻被登記為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標誌。今年7月,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申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並將申請世界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性發展是工作的主要方向。海澱區政府頒布《京西稻保護性種植規劃(2015-2020)》,提供財政資金3600萬元,一是適度擴大種植面積,二是打造京西稻農業觀光旅遊産品。”歐陽喜輝介紹。

  為了“望得見鄉愁”,重建“畫裏小江南”

  多年來,京西稻品种經引進與不斷復壯、提純,品種類型趨於多樣。直至今日,京西稻稻作品種種質資源庫內仍保留了包括“禦稻”和“紫金箍”及其發展品種在內的適宜海淀地區種植的水稻品種1650個。

  過去,稻田傍依北京西山,以玉泉山、萬壽山為背景,穿插于清代禦園之間,與皇家園林相得益彰。種植地區水網密布,水面與稻田交織在一起,荷花飄香,小橋流水,曾讓乾隆皇帝慨然賦詩“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畫裏小江南”。獨特的皇家歷史文化底蘊、層次分明的農業濕地景觀,與展現的稻田民俗文化,維繫著北京人的記憶和鄉愁。

  今年9月,京西稻文化研究會成立。“研究會由喜歡京西稻的志願者組成,主要成員都是無償開展工作。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申請項目資金,組織人員撰文,一些教學片、紀錄片等文化創作都可以開展。”研究會會長杜振東説。

  “水稻是高耗水作物,大規模恢復種植也不現實,只希望能在玉泉山地區部分恢復種植,‘紫金箍’‘胭脂米’等最初的京西稻品種也恢復一些。要依據規劃,通過景觀設計、文化創意,連點成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遺産地保護區‘稻田—河流—湖泊—森林—樹木’和諧相處的空間景觀。”對於京西稻的發展規劃,李曼解釋道。

  “寧可不掙錢,也不能把牌子砸了。發展京西稻,首要的就是品質控制。京西稻有綠色産品驗證標準和國家標準化生産體系。同時,引進水稻科學化智慧管理系統雲平臺,對水質、土壤進行監測,實現精準化栽培。目前京西稻種植結構也在逐步優化,3年前,開始試驗稻田養蟹,1年前初步探索稻田養鴨。春天到了,還能觀賞油菜花。”北京市農業綠色食品辦公室副主任佟亞冬談到具體運作時説。

  産業多元化,“讓京西稻走上百姓的餐桌”

  走進稻香小鎮,遠遠地就能聞到一股酒香。“要保證品質,人工、設備等投入很大。然而,大米價格太高,遠離了百姓的餐桌,又違背了保護的初衷。所以我想,要通過延長産業鏈,在産業多元化、打造品牌效應上做文章,把大米的價格降下來。”北京大道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振憲説。

  稻香小鎮的酒坊,每天能産出100多斤酒。楊振憲算了一筆賬,平均4斤糧食能出1斤酒,每斤酒的成本價為50多元。通過眾籌認養等模式,每斤酒可以賣到198元。“産值上去了,就可以用來補貼大米的價格。現在,京西稻的價格為16-18元/斤,我的目標是要降到10元左右。”

  京西稻的産業多元化之路,包含釀酒、休閒旅遊、觀光。如今,“稻香小鎮”的建設已日趨完善,通過互動、科普、體驗相結合,使産品更豐富、功能更強。

  近年來,大道農業有限公司不斷引入物聯網技術,推動生産透明化,使得消費者能看到生産、加工、銷售的所有環節。與此同時,借助各類節慶活動,如插秧節、開鐮節、端午節、品鑒會等,讓遊客充分體驗、學習稻米文化、知識。“我們的模式講究小而精,借助京西稻地理標誌的優勢,就把大米玩兒足了。”徐靜説。

  在稻香小鎮的開鐮節上,記者看到,大人孩子歡樂地體驗著賽秧馬、割水稻、打新米、米桶脫米、石臼舂米等原始農耕勞作;另一邊,糊燈籠、扎草人、五穀貼畫等民俗活動也玩得不亦樂乎。

  “京味文化內涵太多。要想可持續地恢復京味文化,既要有內容,又得能産生經濟效益。目前我選擇了三個側面突破。一是將京西稻的種植進行恢復、展覽;二要建一個酒文化館,展示遠古至今酒的製作方法;三是建一個五六十年代老北京的供銷社。”楊振憲説,“北京的供銷社有著特殊的交易方式,要通過原汁原味地打造,讓老年人感到親切,年輕人感到新鮮。一步一個腳印,將老北京的文化慢慢恢復回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