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精準脫貧,如何實現不落一人?(打好扶貧攻堅戰)

  • 發佈時間:2015-11-26 07:55: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趙永平 馮華 程遠州  責任編輯:羅伯特

  脫貧攻堅,湖北自我加壓。到2019年,192萬戶、590萬人全部脫貧,沉甸甸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家庭和個人。“精準扶貧、不落一人”,註定是艱巨的任務。

  巍巍大別山,峰巒疊嶂。車行大山深處,越走路越險,崎嶇難行。這裡山多地少,基礎設施差,貧困程度深。大山裏的貧困,正是湖北扶貧的一個縮影。

  半個多世紀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打響了解放戰爭的關鍵戰役。如今,精準脫貧、決戰貧困,這裡又打響了決勝全面小康的攻堅戰。

  路徑怎麼走?

  從瞄準區域到瞄準個體,一戶一本脫貧賬,分類施策拔窮根

  站在羅田縣扶貧作戰地圖前,一個個貧困村被涂上暗紅色,12.1萬貧困人口分佈在哪兒,赫然在目。

  何為“精準扶貧”?“不只是瞄準區域,更要瞄準個體,找準一家一戶的脫貧路徑。”縣扶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胡朝暉説。

  106個扶貧工作隊進村入戶,察民情,探實情,一戶一本精細臺賬,一個脫貧計劃,貧困戶的情況具體起來:

  潘家灣,一個典型的高山貧困村,貧困戶72戶,佔到39%。村民王勝家,缺技術、缺資金。“滿山是板栗,技術在隔壁”,他家裏的栗樹田,空苞率高,畝産不過百斤。

  老支書潘文龍,幾年前兒子意外離世,兒媳改嫁,剩下他和老伴撫養上學的孫子、孫女,家庭一下陷入困境。

  羅田縣扶貧辦主任方錫康説,現在的貧困人口發展能力弱,靠普惠政策往往受益小,需要吃特惠政策“偏飯”;靠過去一招管用的辦法難以奏效,需要分類扶持。

  因戶施策,對症下藥。羅田扶貧從“千篇一律”轉向“量身定做”,為12.1萬貧困人口分類制定脫貧路徑:

  ——産業扶貧“換窮業”。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實施扶貧到戶能力工程,通過政策資金扶持,發展産業脫貧。這部分貧困戶佔到60%—70%。

  ——易地搬遷“挪窮窩”。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通過生態搬遷脫貧。

  ——政策兜底“脫窮境”。對無業可扶、失能弱能的3萬貧困人口,實施政策幫扶。

  找準窮因,扶貧項目更精準。林家坳村江仙香説,同樣是扶貧羊,過去“跟風”養小尾寒羊,不服南方水土,天熱都病死了;現在的本土山羊,得病少,長得快,價錢還不錯。

  不只在羅田,大別山片區正積極探索精準脫貧新路徑。

  方式怎麼轉?

  創新扶貧模式,更注重效益到戶,讓貧困戶粘在産業鏈上

  轉變扶貧方式並非易事。一些地方面臨兩難問題:把錢直接發給農民,小打小鬧,難見效;如果扶持龍頭企業,産業旺了,老闆富了,卻難帶動貧困戶。

  扶貧項目能不能精準到戶?關鍵是模式創新。在羅田,黑山羊養殖創出一個精準扶貧新模式。

  “一斤黑山羊肉能賣50多元!”河鋪鎮槐樹店村劉國池,早就眼饞這個産業,可貧困戶養羊,錢從哪來,碰上疫情怎麼辦?

  變“資金到戶”為“效益到戶”,新模式應運而生:政策、銀行提供貼息貸款,由企業為貧困戶提供山羊,並全程技術保障,保險兜住網底,“政府+金融+保險+公司+農戶”五位一體,實現多贏,貧困戶緊緊粘在産業鏈上。

  “農民擔心的問題,政府全想到了。”劉國池感嘆,簽了訂單,市場不愁;每年兩季防疫、6次驅蟲,技術員定期到府;一旦發生疫情,保險公司保本,一隻羊賠2500元。“保守算,10隻母羊3年能産30隻,年收入3萬多元。”

  企業同樣划算。湖北名羊公司領頭人劉錦繡説,資金直接到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産業迅速發展,帶動鄉親貧困戶。

  模式不斷完善,黑山羊成為羅田精準扶貧的主導産業。今後3年,扶持1萬戶貧困戶養殖黑山羊,實現每人平均收入1萬元。

  找準模式,也要選準産業。英山縣政府聯手潤禾農業公司,政府主導、銀行貸款、保險簽約,茶鄉雞落戶山區。“這個項目好在門檻低、風險小,依山養茶,依茶養雞,貧困戶毫不費力。”蓮花尖村村支書柯城説。貧困戶收益多大?公司董事長姜新虎算了筆賬:一戶養300隻雞,一年純收入1萬元。還有股權效益,貧困戶每年可申購公司1000股,形成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

  大別山腹地孝昌縣,探索另一種模式。産業扶貧基金的80%投給合作社,由合作社帶農民脫貧。

  想點子、找路子,有的地方探索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有的地方鼓勵貧困戶“量化到戶、股份合作”,抱團入股合作社。一個目的,就是讓扶貧資源精準落到貧困戶身上。

  錢從哪兒來?

  創新機制,資金整合,精準扶貧不撒胡椒面

  2012年湖北將專項扶貧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今年8月,出臺貧困縣扶貧資金整合政策,明確項目資金應統盡統。

  “這政策給了基層定心丸,扶貧不再撒胡椒面。”孝昌縣扶貧辦主任國華橋説。今年王林村實施整村推進,整合了財政、扶貧、交通等11個部門資金,共1242萬元。統一規劃,效益最大化。走進王林村,清澈的池塘倒映著藍天白雲,岸邊依勢建了觀景涼亭,一排排民居錯落有致。這是貧困村嗎?“連我們也想不到,五指攥成拳,窮村一年大變樣。”孝昌縣王林村村支書沈赫華説。

  在羅田,以政府專項投入為主體,3年時間,每年整合資金3億元,集中用於精準扶貧。在英山,80%的扶貧資金用於精準扶持到村、到戶。

  有了錢怎麼用在“刀刃上”?

  湖北省扶貧辦主任楊朝中説,湖北提出“産業第一、能力至上”,安排到縣的財政扶貧資金,80%扶持優勢特色産業,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如何防止“跑冒滴漏”“扶強不扶弱”?湖北的做法是,聯合立項、聯合審批、聯合驗收,資金直達施工方;組織第三方對實施項目、撥付資金進行績效考核,通過事前、事中、事後的監督檢查,把專項資金精準使用在扶貧上。

  英山縣百丈河村,曾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的貧困山村。整合資金,提高效益,解決了通電、通路等“卡脖子”問題,成為脫貧的“藥引子”。村支書王金初説起規劃:村裏改建200畝有機茶園,讓百丈河茶葉有自己的品牌;建一個萬頭規模的養豬場,年收入可增加200萬元……如今的百丈河,門前繞綠水,家家新樓房,一派新農村圖景。

  責任咋落實?

  挂圖作戰,簽軍令狀,不脫貧不收隊

  湖北貧困縣考核不再唯GDP,減貧人口數量成主要指標。

  在羅田,縣裏專門成立精準扶貧總指揮部,扶貧作戰地圖上,標明瞭幫扶措施、脫貧年限、責任人等準確資訊。縣、鄉、村層層簽訂“競進脫貧、決戰決勝”軍令狀,106名優秀幹部分赴貧困村任第一書記,一村一個工作隊、一戶一個責任人,精準入戶結對幫扶,確保“精準扶貧,不落一人”。

  夏家鋪村陳禾平想不到,7月30日,羅田縣委書記汪柏坤,在老陳的貸款申請表上簽下姓名,給他擔保貸款。汪柏坤説:“如果農民貸不到款,脫貧就會推遲。縣裏號召萬名幹部為上萬個貧困戶擔保貸款,幫助他們早一天脫貧致富。”

  “扶貧絕不是‘嘴上功夫’,挂圖作戰,這是公開的承諾,要下真功夫。”羅田三里畈鎮黨委書記陳建坦言,脫貧攻堅,鎮幹部“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確保幫扶到戶。鎮裏拿出50萬元資金,競爭性獎勵扶持種草養羊和易地搬遷貧困戶,對25平方米以上的新建羊舍,除縣裏補貼外,鎮裏再補5000元。

  工作隊進村,脫貧路子寬了。孝昌縣筆架村基礎薄弱,扶貧工作隊協調相關部門改造村道、改造危房;沒有産業,工作隊帶村民走出去,學習天麻種植技術,把專家請進來,傳授經驗。説起前景,支部書記劉柏成信心滿滿:“工作隊來了後,村裏成立茶葉、白木耳農民合作社,今後計劃多種茶葉,再依託合作社,發展菌菇養殖。”

  在英山縣,每個鄉鎮繪製一幅精準扶貧作戰圖,每個貧困戶要有一個檔案盒,將貧困戶入戶調查表、幫扶脫貧計劃、幹部幫扶情況、脫貧評估表等資料建檔立卷。駐村幫扶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一定三年不變,堅決“不脫貧不脫鉤、不脫貧不撤隊”。

  精準脫貧,千帆競發。綠色大別山正邁向富裕大別山。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6日04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