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致富一家到致富一方

  • 發佈時間:2015-11-25 05:29: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為幫助青年人實現創業夢想,重慶工商大學邀請外資企業家作為創業導師,與青年人就創業和新時代領導力等話題進行廣泛對話和交流。

  新華社記者 劉 潺攝

  ▲ 重慶建設了36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為入駐企業提供標準化廠房、創業指導、融資服務等。圖為重慶市開縣返鄉創業農民工周術潤(中)在生産車間檢查衣服品質。

  本報記者 冉瑞成攝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按照“引導返鄉創業、促進就近就業”的思路,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了農民工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轉變為“返鄉創業、帶動一方”,農民工返鄉創業呈現持續迅猛發展勢頭——

  吳貴川是重慶市南川區神童鎮人,在外打工多年的他了解到支援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後,回到家鄉開啟了新的生活。在鎮裏和村裏的協調幫助下,他租用以前的廢棄場地,建起了建材加工廠。今年41歲的鮮思婭也在家門口建了一個養豬場和5畝魚塘,開始了她的創業路。

  吳貴川和鮮思婭的變化,是重慶市數十萬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縮影。據統計,到2015年9月底,重慶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達到48.4萬人,創辦經濟實體37.2萬戶,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170.3萬人。

  政策引領:鼓勵返鄉創業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對《經濟日報》記者説,在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方面,重慶的經驗是政策引領、搭建平臺、搞好示範。

  早在2008年,重慶就率先出臺全國第一個省級層面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文件,鼓勵外出務工能人帶著資訊、技術、資金、項目返鄉創業。在行業準入、行政審批、稅費減免、綜合服務等多個方面給予政策扶持。比如,將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三權抵押”等多項創業扶持政策向農民工開放;將貸款對象擴大到所有農民工;將貸款額度從2008年前的3萬元逐步統一提高到10萬元(部分區縣增加到15萬元),2015年全市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將達30億元左右。

  涪陵區南沱鎮49歲的夏成容2011年回鄉自籌資金,流轉5個村7680畝的特色水果種植基地,在涪陵農村商業銀行小額貸款8萬元,政府貼息6482元,擴大了生産規模。通過工商部門舉辦的微型企業培訓班的學習,夏成容學到了銷售方法以及創業知識。針對南沱鎮近年來發展多品種水果種植的特點,夏成容種植了龍眼、柑橘等,並註冊成立了涪陵區夢桔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發展果農2668戶,帶動果農3268戶,果農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搭建平臺:創業更有依託

  記者了解到,重慶針對工業園區門檻高、要求嚴、農民工入駐困難等實際,建立了市、區縣、鄉鎮三級返鄉創業園區(創業街),吸納初創企業入駐。

  重慶還制定重點企業貼息、小額擔保貸款貼息辦法等,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資金支援,解決創業中的融資難問題。如返鄉創業重點企業貼息辦法規定,吸納農民工100人及以上,就業1年以上的,可享受貸款利息補貼,最高可補貼60萬元。近4年,全市累計為156戶返鄉創業重點企業貼息5500萬元。同時,組建市級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公司,支援小微企業創業,目前已與39個區縣簽署了合作協議,與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重慶銀行達成合作意向,4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授權開展擔保業務,累計為8.9萬農民工提供小額擔保貸款73.9億元。將農民工納入創業培訓補貼範圍,參訓人員每人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創業培訓補貼,近年來累計對7.5萬名農民工進行了創業培訓,彌補農民工在創業理念、能力、資源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創業成功率。

  重慶發展改革委、社保、國土、工商、地稅、金融等33個部門,搭建了齊抓共管的返鄉創業工作管理平臺,優先將農民工納入重點群體給予扶持。各部門加強協調聯動,連續9年開展“重慶農民工日”活動,通過返鄉創業項目推介、創業成果展示、創業典型事跡宣講等形式營造氛圍、鼓勵創業。還在市、區縣兩級組建創業指導專家服務團,300余名企業家、大學教授、科研院所專家、政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一對一創業指導諮詢服務;分層次、分類別開展創業培訓。在所有的鄉鎮(街道)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在社區和76%的行政村建立了基層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有2萬餘人的工作隊伍免費為農民工提供政策諮詢、項目對接服務。在返鄉創業園區建立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有社保、稅務、工商等部門工作人員進駐,為創業者提供行政代辦、綜合審批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務。

  重慶依託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資源,建設了36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為入駐企業提供標準化廠房、創業指導、融資服務等。不少區縣自籌資金建設了各具特色的返鄉創業商貿城、夜市一條街、返鄉創業示範鎮街(特色村、點)46個,呈現出一個園區帶動幾個特色産業園的良好局面。例如,酉陽縣結合山區交通受限但苗族風情濃郁的特點,大力開發少數民族旅遊資源,在板溪鎮打造酉水河邊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山寨。由政府出資改造交通條件,興建基礎設施,修復風雨廊橋等古建築,同時開展旅遊資源宣傳推廣活動,支援28戶返鄉農民工創辦農家樂、漁家樂等觀光休閒旅遊項目,每戶年收入均在20萬元以上。

  搞好示範:草根創出品牌

  位於西部的農民工企業中,有一部分承接了東部地區的産業轉移,大多數是由廣東、上海等地整廠或部分生産基地遷移到此。隨著農民工創業能力提高和市場需求導向,農民工創業者不再是中低端的代名詞,有品牌、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返鄉創業企業開始出現。由於電子加工、服裝生産、小五金等製造行業居多,形成了市內建廠、市外銷售的互補發展模式,並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

  農民工企業逐步向文化傳媒、高端商貿、“網際網路+”等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如重慶開縣特飛航空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航空特殊動力材料,得到國家發改委“高精度工業CT無損檢測系統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項目支援,被市科委納入2015年國家科技創新型産業申報計劃,獲得了輕型航空發動機、高分子複合材料加工工藝和應用等50多項發明、130余項外觀設計、220多項新型實用專利。開縣馗旭生物科技公司的實驗室有博士14名,匯聚了50多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成果。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務處處長張德祥介紹説,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大量城鄉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返鄉創業企業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人數規模相當於市內農民工就業總量的40%。

  由於各種政策的作用陸續見效,2010年以來,重慶累計回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達到172.2萬人次。全市農民工市內就業人數超過市外,實現了農民工轉移就業以市外為主向市內就近就地就業的轉變。截至2015年9月,農民工市內外就業人數分別為438.7萬人、370.3萬人,比重已從2008年的45:55轉變為目前的54:46。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